第60章(第2/7页)

“去吧去吧。”

赵广昌给的银票在梨花身上,老太太不怕她乱花,只道,“叫你铁牛叔也去。”

碰到坏人,单是李解保护她还不够,老太太提醒她,“巷子黑不隆冬的,别往里边去。”

“好。”梨花出去,让赵大壮沿着街道直走,在北门附近等她。

见她下车,赵广昌神思一动,“我也去。”

这么多人,应该只有他来戎州城的次数是最多的,赵广安爱瞎逛但嫌戎州太远而不怎么来,赵广昌说,“天色已晚,你迷路了怎么办?”

梨花甩手,“我认路厉害得很,大伯就别管我了。”

赵广昌身上没了钱,梨花连应付都懒得应付,老太太怕赵广昌惦记那笔钱,也不许赵广昌跟着,“老大你要是闲了就来给我捏捏肩,我坐了一天车,肩酸背痛难受得很。”

面对老太太的刁难,赵广昌只能应下。

梨花带着李解进了一条灯火通明的巷子,赵广昌盯着她们,待看不到人影了挪到车里给老太太捶背,“娘,我看三娘对戎州城内的地形熟得很,她来过?”

老太太睇他,“我哪儿知道?”

梨花天天跟着她阿耶,父女两去了哪些地方她也不知道,反正三娘办事牢靠,值得信任就是了。

反倒是赵广昌,老太太开门见山,“元家的粮食哪儿来的?”

“......”赵广昌嘴角微僵,“她们买的呀。”

“买粮的钱是不是你给的?”老太太大有翻旧账的意思,赵广昌心下叫苦不迭,“娘,元家虽然比不上咱们家,却也攒了些家底,哪儿用得着我给钱?”

“骗,你就接着骗。”

老太太阖上眼,一副懒得看他的表情,“你要真喜欢,给元家做上门女婿去。”

“娘说的哪儿的话?”

被老太太一打岔,赵广昌把自己要问的事儿全忘了,而这边,梨花和李解走了几条巷子,发现也就正街热闹,其他街多是空荡荡的,巷子里虽不见难民,却也脏得很。

梨花问李解,“你爹娘以前干什么的?”

“我爹在字画铺做过掌柜。”李解隐约知道梨花想问什么,交过所时,他搭的那一手让梨花察觉到了什么,李解老实道,“字画价格悬殊大,我爹说干那一行必须有眼力见,有些人看着平平无奇,往铺子一站,没人敢忽视,有些人左右簇拥,却大字不识一个。”

“你识字?”

“认识。”

要不是闹灾,等两年就该参加科举考试了,不过他现在已经不想科举了,世道已经乱了,百姓遭遇天灾,向官府求救又遇射杀,读再多书有什么用呢?

梨花没料到他读过书,侧目看他,“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怪异的地方?”

李解有些茫然,“东家指...”

“你认为怪的地方都可以说...”

梨花现在也理不清头绪,她的记忆里会死很多人,但没有官府杀百姓之说,莫不是哪儿出现了问题?

李解不知道梨花想知道什么,认真回想,“盔甲兵来自节度使,咱们在奎星县,县令虽然看他们脸色行事,但说得上话,到戎州后,好像没见过官府的人。”

士兵跟官差的服饰截然不同,到戎州城后,他们看到的都是盔甲兵。

虽说节度使领兵,但论官职,戎州刺史和他属同一品...

想到梨花不知道官职等级,李解与她说明,顺便说说自己的分析,“戎州大旱已有数月,照理早该上报朝廷等待朝廷赈灾的粮食,但数月过去都没音信...”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朝廷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这么多百姓枉死...

除非...

梨花看他白了脸,“怎么不说了?”

“怕是要打仗了。”李解握紧手里匕首,不敢相信自己会有这样的猜测,然而类似的事曾经记录在史书上过,前朝时,北戎来犯,朝廷兵力不济,有意求和,但怕暴露朝廷的怯懦,任由北戎在北境烧杀抢掠,待来年朝廷割北境两城求和时,百姓死的死惨的惨,既成不了北戎的兵,也做不了北戎的农。

戎州虽是因旱灾而导致的民不聊生,但观察朝廷动向,很难不把两件事联系到一起。

梨花再次震惊他会猜到这个,岭南已经叛乱,打到这儿是迟早的事儿,她好奇他如何猜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