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第7/8页)

只从阿桂就能看出,阿玛绝对是费了心思考察过这几个孩子的品性资质,不是只看他们的长辈就定下的。

弘书紧紧捏着纸张,不知该作何感想。

似乎,他将自己比作舔狗有些太自以为是了。

“这几个孩子都不错。”胤禛道,“你回去好好想想,想好了告诉朕。”

“行了,下去吧。”

弘书这次走的时候心里已经完全没了气,只觉得心跳虚虚的、没有着落。

回到毓庆宫,弘书将自己关进书房,名单放在桌上,坐在桌前抱着双臂盯着那张名单,一眼不错。

不知看了多久,弘书才长叹一口气,在心里告诉自己,认栽吧,雍正这个坑你爬不出去了。

拿起笔,弘书在张若霭、徐以烜、鄂容安、阿桂四个名字上画下圈。

弘书以后想做的是天下共主,想将大清打造成多民族统一国家,其他少数民族先不说,现在没有那个条件。

但满人和汉人,从一开始就要做好平衡,这些人里只有张若霭、徐以烜是汉人,他们必定占去两个汉人位子。

而剩下两个满人位置,鄂容安和阿桂毋庸置疑。

徐元梦和普照他不太了解,但无论是他们和鄂尔泰比,还是子孙和阿桂比,优势都不大。

至于马齐,马齐的侄女是未来的乾隆皇后,这其实也没什么。真正让弘书介意一点是,马齐这个人,会在未来和沙俄签订《布连斯奇条约》时向对方透露我方底线,致使大清丧失了部分领土。当然,客观一些说,这件事也不能一味怪他,还要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只是弘书现在不想客观。

所以,马齐儿子出局。

翌日,弘书前去告知自己的选择。

胤禛正在喝淡盐水:“选好了?”

弘书看着那明显没有茶色的白水,嘴角偷偷翘了翘,亲热的依偎过去:“皇阿玛你终于肯听话了。”

“没大没小。”胤禛敲他,嫌弃道,“离远些,也不嫌热。”

“选了谁?”

弘书递上名单。

胤禛看后问道:“为何选了他们四个?”

弘书没有犹豫的就道:“他们的长辈品级明明不如前三位大人,却能让皇阿玛列入其中,与前几位并列,说明他们本人资质肯定相当出色,才能令皇阿玛另眼相待。否则天下布政使、致仕尚书那么多,为何您偏偏点了他们。”

胤禛轻哼:“滑头,不过还算有点思考。行了,朕这就下旨,令他们明日入宫见你。至于以后他们如何排班轮值上书房,你自己决定。”

“是。”

翌日,张若霭、徐以烜、鄂容安、阿桂四个在宫门处碰面,一起来到毓庆宫。

“草民/奴才参见六阿哥,六阿哥吉祥。”从称呼上便可分辨出他们的身份。

“请起。”

弘书一一将人扶起来,顺便打量。

这几人年纪都不小,徐以烜十四岁,张若霭十一岁,鄂容安十岁,阿桂最小,只有八岁。不过以外表来说,阿桂看起来和张若霭、鄂容安差不多大,主要是他身高高,身材也比其他三人都壮实。

不愧是未来的武将苗子。

弘书满意的点点头,仿佛听见耳边有‘叮’的一声播报:名将+1。

当然,不管哪个,个头都是比他高的,所以弘书请他们坐下。

“请坐。”

这样就不用仰着头跟他们说话了。

气势不气势的倒无所谓,主要是仰着脖子多累啊。

接下来就是寒暄,聊了一会儿后,弘书对这几个人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几人之中,徐以烜虽然年纪最大,却是表现最局促、最紧张的那个,弘书猜测,这大概是因为他祖父去世后,家中再无高官、远离政治中心的缘故。此次他被选中,恐怕他家中对他期望不小。

张若霭和阿桂,一个因为是家中的小儿子,平时就比较得宠,父亲又正得重用,所以比较好表现,更加主动和积极。一个是因为年纪小、又常习武,所以性格比较跳脱、活泼。

而鄂容安,却是这里头最文静的一个,他不局促,也不积极,就安安静静的坐着,弘书问他了他就回话,不问他时他就默默隐身,只做个旁观者。

弘书看着这几个未来或许会成为自己左膀右臂的小孩,眼里浮现淡淡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