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端午节双更】(第4/5页)

殿中众人面色剧变,在礼法森严的朝堂,“不忠不孝”这顶帽子一旦扣实,便是自绝于天下士林,永世不得翻身。

沈浚忽然就在众目睽睽之下缓缓跪地,一双手极轻地拂过顾怀玉袍摆,一寸寸理顺褶皱。

殿中一片死寂。

裴靖逸盯着他的双手目光发沉。

待沈浚起身,才转向朝堂,温声开口:“闻太师博闻广记,沈某有一事请教太师。”

董太师知他不怀好意,但不能当场拒绝,只能点头。

沈浚一拱手,不徐不疾请教道:“当年太祖以一介边军校尉,举兵起义,亲手覆灭先朝山河。”

“敢问太师,此举可是忠义之举?”

后人虽尊太祖为开国圣君,千秋功业歌颂不绝,可心知肚明,什么起义?实质就是造反。

造反,是最不忠不义之举。

清流党众人噤若寒蝉,无人敢接这个“请教”。

但沈浚并未放过他们,语气依旧温和,像极了一个好学的士子:“沈某还有一事不明。”

“既然太祖乃武将起家,为何在登基之后,却急急设下‘武将不得参政’之制?”

答案在每个人心头明镜似的——

那位太祖皇帝,比谁都清楚龙椅是怎么抢来的。

他怕啊,怕哪天还有个边关武将,学着他的样子走他的老路。

所以他立祖制、画界限,不是为了江山稳固,更不是为了文武有序,而是为了堵死后人仿效之路,让武将永世无法再登那至尊之位。

所谓“祖宗之法”,不过是一个掩人耳目的枷锁。

清流党一众人面色难看,不忠不义的帽子被摘了,祖宗之法的金身也被打碎,朝堂上短暂沉寂。

董太师仍不慌不忙,方才被怼得哑口无言的状况仿佛从未发生,他话锋一转,“老夫记得,顾相出身江南顾氏,书香门第,祖上三代皆有进士之名,文脉鼎盛,传承有序。”

“陛下登基之初,若无顾相主持大局,安抚士林、整顿六部,天下焉得太平?”

这番话听着倒像是在夸赞顾怀玉,但紧跟着,董太师又道:“顾相与我等虽政见有别,但同为读书人,同为文臣,共饮一江春水,皆以圣人之学为本,以治国安民为志。”

“此番废祖制、开武议之先例,引发争议,情有可原。”

“可顾相今日,若仍执意袒护武将,便是割席断交,弃士林于不顾。”

“老夫斗胆请问顾相一句——”

“您究竟,是站在读书人这一边?”

“还是站在武人那一边?”

这问题犹如淬毒的匕首,直指顾怀玉命门。

若顾怀玉说“我站武人”,那便成了“背叛士林”,天下士子寒心。

若说“我站在文臣”,那废祖制之事就再也站不住脚,立场自毁。

实乃用心险恶。

沈浚正要开口,顾怀玉抬起手制止,他玉白纤细的手指落在膝盖,不急不缓地轻敲。

“董太师问本相站在哪一边?”

忽然一顿,那嗓音里一贯的倦懒轻柔消失,字字干脆利落,铿锵有力。

“本相是大宸的宰执,自然站在大宸这一边。”

朝堂上骤然一静。

董丹虞眼眸蓦然发亮,直勾勾地盯着他。

清流党众人则面面相觑,一时竟不知如何反驳。

顾怀玉起身宽袖垂落,姿态从容,仿佛在闲庭信步间谈论风月,“董太师说得对,本相确实是江南顾氏出身,若东辽铁骑南下,本相大可收拾行囊,回老家做个闲散文人。”

他目光扫过那些面色微变的清流党人,讥诮地勾起唇角。

“诸位是不是也这么想?”

“即便东辽跨过长江天险,占据大宸南北,他们总归需要文人来治理天下,需要文官来维持朝堂运转。”

“龙椅上换个人坐罢了,诸位照样能戴官帽,领俸禄、继续做你们的‘忠臣’。”

“至于大宸——”

顾怀玉语气陡然一沉,毫不掩饰目光里的锐利,“至于黎民百姓,至于江山社稷,至于那些被铁蹄踏碎的尸骨、被战火焚毁的家园……”

“诸位在乎吗?”

最后一问,掷地有声。

满朝死寂。

董太师这位三朝元老,竟像幼儿般面红耳赤,手足无措,一句话都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