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第2/3页)
紫禁城是皇朝的中心,万国来朝是多么重大且光彩的事情,是要史书留名,流传千古的,规矩礼仪方便自然要做到极致,太和殿本来就是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皇帝就应该在这里接见代表自己国家的国王来朝见大清皇帝的使臣。
隆科多的提议中规中矩,当日参加大朝会的官员都点头附议。
但胤禟作为经常和洋人打交道的皇子,对洋人了解颇多,他认为,若是在紫禁城接待洋人使臣,最好要洋人接受他们朝见皇帝的礼仪。
在中原大地上,还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更何况是跨越半个地球而来的洋人,他们的礼仪和中国的礼仪完全不同。
不如在畅春园,地方宽敞,不算正式,礼仪上面,就可宽松一些。
礼部……
礼部听康熙帝的。
康熙帝也犹豫不定,他是想在太和殿接受万国三跪九叩之礼。
但是,胤禟所说乃是现在大清和外洋人的现状。就说现在和大清交往最深最密切的鄂罗斯国家,好几年过去了,关于见皇帝的礼仪问题,鄂罗斯传教士和外交官至今都未向理藩院妥协。
他们入紫禁城,只愿意代表他们的国王向大清皇帝行单膝跪拜礼,而不是行双膝叩头跪拜礼。
这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尊严和国统上的坚持,一个不小心就会将自己的国家弄成别人的附属国,绝对不能妥协。
这让康熙帝不悦同时,也无可奈何。
他现在已经不认为鄂罗斯是个偏远小国了,更不是像朝鲜一样,是大清的附属国,朝鲜的李姓国王在他面前是要称臣的。
和鄂罗斯通信久了,对鄂罗斯的彼得皇帝不给他行三跪九叩之礼,康熙帝也能接受了。
同样的,对远来洋人诸国使臣,他们若是和鄂罗斯一样,坚持不行三跪九叩之礼,那在太和殿接见他们,就不合适了。
入太和殿者,皆臣属,这是康熙帝作为帝王的坚持。
那就在畅春园?
萨日格适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洋人和中国人生活习性不同,也没有种痘一说,说不定他们会随身携带传染病入京,让他们入畅春园,真的合适吗?”
康熙帝:…!!!
此言一出,当时参与大朝会的人,包括守乾清门的侍卫们,全都面色大变,继而哗然。
未种痘的外藩蒙古王公,是不允许入京朝见皇帝的,这是多少年延续下来的规矩,从未例外。
只不过是近二十年来,牛痘作为一项福利推广于蒙古草原,京城乃至京畿之地,更是普及完成,类似于疟疾、鼠疫等防疫问题也抓的紧,北京城已经记不得多少年没有发生瘟疫了。
如果因为洋人入京引起京畿瘟疫,那这庆典,岂不是变丧钟了?
所以,萨日格提出:“凡登岸之洋人,除了在登岸关口换衣、沐浴、修发、除疫、隔离观察至少十日之外,所有外邦人,就算到了通州,也最好不被允许入京城。”
这可真是老成之见,在大朝会上,此题议少有的全员通过并严格执行。
礼部官员问道:“以格格之见,该将洋人安顿在何处为妥?”
萨日格:“南海子行宫不是已经修建完了?那里为皇家行围之所,空旷少人烟,宫室、典礼台、八旗健锐营房、民房等一应俱全,足够接待诸国使臣了。北上的洋人,可在通州下船,直接引去南海子。”
这个礼部官员差点就脱口问一句“是不是你哥的主张”?
满京城谁不知道,南海子行宫,一直是原宗室辅国公、现端平贝勒德亨承包修建的。
从围墙开始修起,一直到内里南大红门内中轴主宫殿,再到周围配殿宫室,在不影响皇上行围居住的情况下,零零总总,已经修建了三年之久。
据说已经开始往里面填家具了?
这是大体已经修建完成了?
南海子在北京南城二十里之外,行宫更是在三十里之外,属于京畿范围。
如果南海子行宫真的可以投入使用了,那在南海子接见这些洋人使臣,就再好不过了。
此大朝议议定朝见地点和规格,同时,也让满朝廷的人见识到,萨日格这个理藩院顾问是有点本事在身上的,人家可不只是靠哥哥靠皇帝,人家自己也有自己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