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第4/5页)

白晋和利圣学暗中对视一眼,都有些惊疑不定起来,德亨似乎,是知道些什么。

但没道理啊,中国人是有多么傲慢自大,有多么目中无“人”,他们这些年可是看的清楚。

中国太富饶了,不管是大河还是高山,雪原还是沙漠,大海还是湖泊,他们都有。他们只会将自己的眼睛放在自己的国土上,他们自诩天朝上国,从来不会关注外面国家的天翻地覆。

皇帝是这样,下面的官员们也是这样,他们没有得到外国内政和战争消息的渠道,自也就无从判断外国当政者是贤良还是愚昧了。

白晋和利圣学,实在是猜不到,德亨是怎么认为彼得皇帝“不是个软弱的君主”的。

德亨是怎么知道的?

那还用说吗,和康熙大帝同时期的彼得大帝和太阳王路易十四,在三百年后被誉为三日并出,你说那个彼得皇帝是不是个软柿子?

白晋还在试探:“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如康熙皇帝这样英明神武,主宰臣民的。”

德亨点头:“也许吧,但一个能支撑八年作战还不落下风的皇帝,想来也软不到哪里去。”

“对了,你们可知道俄罗斯的特使什么时候到北京?”

白晋:“我得到的消息是,他们的商队已经从莫斯科城出发了,他们会从尼布楚,经额尔古纳堡,过额尔古纳河,走蒙古、黑龙江驿道入京。”

德亨:“他们可以直接从边境线入境吗?有没有什么手续要做的?”通关文牒啊之类的。

对“手续”这个词虽不甚理解,但放在这个语境里,白晋也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白晋道:“对外事宜,都是理藩院在管,您要是想知道,不如去理藩院打听一番。”

德亨:“多谢。”

白晋从另一个角度劝道:“德亨,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一句话:敌人强大了,自己就弱小了。中国和俄罗斯是邻国,如今俄罗斯正因为和瑞典的战争疲惫不堪,现在正是削弱它的好时机。如果你们为它提供资粮贸易,等它战胜了瑞典,就成了强国,一定会转过头来,将矛头指向你们。”

“好战皇帝对领土的胃口是永远满足不了的。”

德亨笑道:“看来,您很看好彼得皇帝,认为他一定会取得胜利,而不是战败了,将自己的国家拖下深渊。”

白晋一愣,方才反应过来,德亨这是用他现在的态度来打脸他刚才说的“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如康熙皇帝这样英明神武,主宰臣民的”话。

好聪明机敏的孩子,就像利圣学说的:他的聪慧超越了年龄。

而且,这个孩子给足了他面子,用东方式的委婉来驳斥他的欺骗和诱导,且并不以为忤。

白晋笑道:“看来,来说服你是我做的一个错误的决定。”

德亨:“您为什么不去向皇上请求呢?”怎么想着来找他了。

白晋沉默良久,才叹道:“皇上只愿我们能老实传教,并不想我们做太多。”

德亨差点笑出声来,翻译一下康熙帝的意思:别闹幺蛾子,否则给你们好看。

估计这些天主教徒,再没遇到过如中国这样平和的国家供他们传教了。

传教那就是争夺信徒资源,你去东正教国家去传播天主教试试,不让你流三斤血别想跑掉。

跑不掉的,当然就是噶在人家的地盘了。

德亨跟两位告辞道:“抱歉,你们的请求我无能为力。”

白晋:“无妨,我和利圣学都早有准备。”

德亨点头:“那么,再见。”

白晋在德亨的背后道:“我的教堂仍旧欢迎你去参观。”

德亨回头笑了一下,道:“那就谢谢啦,有机会,我一定去。”

看着少年的背影逐渐消失,白晋叹息道:“真不能引他入教吗?”

利圣学也叹息:“我努力了好多年了,他对入教不排斥,但也没意愿。”

白晋:“……不排斥就好。利圣学,幸亏他是我们的好友,如果他反对我们,我不敢想象以后会有多少麻烦。”

利圣学:“是啊,他以后一定是左右这个国家命运的人,幸好我们是好朋友……”

德亨原本是打算回府的,但白晋有一句话没说错:敌人强大了,自己就弱小了。

彼得大帝之所以能被叫做大帝,就是因为在对瑞战争中,他胜利了,而且,他让俄罗斯帝国更加强大了,那么在大帝的目光看向南方的时候,在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