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第2/3页)
她知道宫里派去的嬷嬷教张肃什么都是为了她着想,但底下人可能好心办坏事,她真没那么贪。
张肃:“……殿下不喜?”
庆阳:“……过犹不及,昨晚那样便可。”她喜欢一次只吃两颗蜜杏。
张肃颔首,表示记住了。
.
初八是两人的最后一天婚假,庆阳准备陪张肃回趟卫国公府。
前朝诸多太子迎娶太子妃时,婚典有一套大差不差的成例,却没有任何一朝要求太子必须像民间的丈夫一样陪新婚妻子三朝回门,毕竟太子出宫跟皇帝出宫都牵扯得太多,不再是个人之举。
轮到庆阳这个皇太女成亲,陪不陪张肃“回门”就完全看她的意思了,她愿意的话,父皇自然不会反对。
庆阳出这趟宫,并不是单单为了给张肃体面,主要是想与这几年很少见面的国公夫人徐氏说说话,再问问张坚、张恒云州与晋州的情况,至于张玠,这几年都在京城,倒没什么好聊的。
去乾元殿跟父皇请辞后,庆阳与张肃从东华门出了宫,宫外备了两辆马车,一辆坐人,一辆装礼。
上车后,庆阳问张肃:“你大哥二哥准备何时动身?”
张恒在晋州军,随着西胡、东胡相继对大齐称臣,北边近来太平,张恒回去不用那么急,张坚却是云州总兵,位高权重,不宜在京城耽搁太久。
张肃道:“应该就是这两日。”
庆阳:“年底该各州总兵回京述职,你大哥现在回来了,年底就不用再折腾了。”
云州离京城太远,张坚带着妻儿赶路,来回来去就得走三四个月。
张肃:“大哥打算让大嫂她们留京,如果年底皇上召他,过完年他再带她们同回云州。”
庆阳:“那也要分开半年,你大哥真舍得。”
张肃:“大哥是想让大郎二郎近水楼台,多几次瞻仰皇上与殿下威仪的机会。”
庆阳笑了笑。
京城的勋贵子弟,大多生在京城长在京城,年年都有机会面圣,像几位开国功臣家的子弟,父皇就经常叫上他们同去狩猎,时间一长就有了君臣之情,所以这些子弟年纪一到,父皇就会安排他们外放历练。
但那些通过武科举考出来的地方武官,如程知许这样的探花,以前从没有见过皇帝,虽自幼学习忠君之道,君臣之间却无相熟之后处出来的君臣之情,少了这层情分便会少了几分忠心,所以父皇会留武状元榜眼探花们在禁卫司、御前军、四大京营任职几年,然后再安排他们外放历练。
庆阳想,张坚留两个儿子在京,既是要儿子们沐浴皇恩继而忠君,也是向皇家表明他的忠心。
卫国公府到了。
张玠、徐氏带着张坚夫妻、张恒夫妻以及大大小小几个孙辈前来接驾。
张肃扶庆阳下车时,张玠等人同时跪拜皇太女。
庆阳笑着叫众人起来,看着张玠夫妻道:“我自幼时便常来府里玩,父亲、母亲不必多礼。”
在外张玠永远都是她的臣子,当她为了家事来卫国公府的时候,她会敬称张玠一声“父亲”。
皇太女唤得自然,张玠、徐氏都很受宠若惊。
简单寒暄之后,张家众人将皇太女与驸马请至了厅堂。
张肃现在有三个侄子两个侄女,个个都是俊秀之貌,其中长孙大郎今年已经十三了,身形挺拔如芝兰玉树。
庆阳多看了两眼大郎,因为这孩子让她想到了少年时的张肃,模样确实也有四分相像,尤其是那种少年老成的守礼之姿。
庆阳让拂柳分别给每个孩子都赐了赏,还把张肃二哥家三岁的小侄女抱到怀里稀罕了一会儿。
徐氏不可能把小儿子拉去别处询问儿子有没有伺候好皇太女,但她悄悄观察着皇太女,见皇太女笑容明艳,就猜测小儿子应该还是有些本事的,至少没招皇太女的嫌。
聊了些家常,徐氏带走了儿媳妇与孩子们,让丈夫与三个儿子招待心怀国事的皇太女。
庆阳没跟张家父子见外或客气,直接先从三十六岁的张坚问起。
张坚完全以臣礼一一回答皇太女的询问,不敢有任何敷衍。
张恒今年也三十岁了,蓄了短须,发现皇太女更关心边关百姓的民生,便将自己所知如实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