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第2/3页)

兴武帝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杆,出发前还特意理了理身上的龙袍。

庆阳笑着走在父皇身边,何元敬与赵才走在后头,何元敬是伺候皇帝的,乾元殿二等太监赵才手里提着等会儿要铺给小公主用的软垫,而解玉将止步于前殿之外,简言之,只有小公主才被兴武帝破例允许躲在御道里旁听政事。

兴武帝入座龙椅时,庆阳也坐在了软垫上,背靠殿墙,再从赵才手里接过她带来的书,边翻看边听大殿上的动静,如果所议内容不值得注意,小公主便把心思放在书上,弥补今早缺掉的晨读。

.

近日朝堂没什么大事,庆阳就比较关心孟瑶母亲的病以及威远侯孟极何时能抵京的事。

她去父皇那里看过舆图,从京城到辽州城足足有三千里,就算张玠不辞辛苦每日快马加鞭赶路两百里,张玠也要四月中旬才到辽州城,两位统帅正式交接后孟极才能回京。

中间庆阳又去探望了一次威远侯夫人,上次还能说上长长一段话的人,如今却连说完整的句子都费力了。

庆阳不忍再去探望。

四月二十二的下午,庆阳从户部出来准备去兵部逛逛的时候,忽然看见樊钟陪着一个身形高大却消瘦的布衣男人疾步走在宫道上,那人五官应该是好看的,却面色发黄,嘴唇上面、下巴处胡子拉碴,离得近了,庆阳发现这人眼睛都是红的。

这时,樊钟开口了,手掌指向宫道一侧的小公主,介绍道:“这是庆阳公主。”

威远侯孟极匆匆停下脚步,声音嘶哑地行礼:“臣孟极拜见公主。”

庆阳惊讶道:“侯爷怎么回来得这么快?”

孟极沉默。

樊钟替他解释道:“侯爷在各处驿站连续换马,按照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赶路,殿下若无事,臣陪侯爷先去见皇上了,见完皇上侯爷才好回府。”

庆阳立即让他们快去。

两个武将脚步如飞地继续往前了。

庆阳忍不住目送两人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了才往兵部那边走,可她又牵挂着这事,停在兵部外面等着,大概一刻钟后,宫道上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脚步声,跑着的,每一步都很重,随即,孟极朝南奔驰的身影便在前后两座官署中间未曾遮挡住的宫道上一闪而过。

庆阳愣愣地站在原地,耳边响起了父皇的话。

父皇说,骑兵胜在速度,但骑兵急行军的速度最多也就是一日两百里,再远马跑不动了,骑兵的腰腿臀也会受不了,像跑八百里加急的传讯兵,时常会出现累伤累死的例子,所幸需要八百里加急的紧急情况并不多。

威远侯竟然一路跑回来了。

震惊过后,庆阳希望孟瑶的母亲会因为与丈夫团聚而有所好转。

然而才过三天,威远侯府便传出了丧讯。

庆阳跟着贵妃、母妃去威远侯府祭奠,看见孟瑶跪在灵堂前哭肿眼睛的样子,庆阳也哭了。

威远侯孟极一身白衣,人还是那么瘦,无论谁来他都只是低头还礼,直到二妃上前代兴武帝出言抚慰,孟极才双膝跪地深深地磕头。

贵妃让他免礼。

孟极保持跪姿,抬头时才看到了红着眼圈牵着丽妃手的小公主。

想到妻子对小公主的感激之言,孟极眼里终于多了一丝活人才有的光,微微朝小公主点点头。

小公主眼里含着泪,视线模糊,并未瞧见那难以察觉的小动作。

.

知悉威远侯夫人病情的官员们都明白,孟极这次回京就是奔丧来的,那么丧事结束,他一个边将也该回去了。

孟极也不敢因为家事耽误了国事,妻子下葬三日后,孟极主动面圣请归。

兴武帝叹道:“你走了,家里的孩子们怎么办?长川刚二十一,还没成亲,他在东营当差早出晚归,长河在武学读书倒不需要你操心,瑶瑶呢,今年刚十三吧?”

孟极垂着眼道:“不瞒皇上,臣想带瑶瑶同去辽州,早晚都能陪陪她。”

兴武帝:“那怎么行,辽州冬日苦寒,将士们守在那里还行,瑶瑶一个小姑娘哪里受得了那份苦,你舍得朕都不舍得。这样吧,朕早就想跟你做亲家了,把瑶瑶许配给二皇子,原想等你明年回京述职瑶瑶也大些的时候再提,现在出了这事,你同意的话,朕现在就赐婚给他们,然后把瑶瑶接进宫里由贵妃抚养,省得你在外面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