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第3/3页)

就在陆宁远这样想时,却忽然峰回路转——邹元瀚没有被俘、被杀,也没有因为怕被追究败军之罪而就此逃遁,反而从大同镇收拢了一千来人,往这边而来。而北面德安、西面武昌的官兵昼夜兼程,据此已经只剩下一日路程了,只要拖住翟广,便可再战!

意识到这点,他毫不犹豫,即刻聚将议事,定下战略部署。

他麾下许多军官因之前都曾从军,遇见如此形势,人人都明白这是要打恶仗、硬仗,不但没有半点好处,白白损兵折将不说,到最后功劳可能还是旁人的,自己什么也捞不到,第一反应都是应该安然放翟广离开,以免赔掉老本。

需知他们这些在外征战的将领,不同于朝中那些老爷,他们手中权力与其说是来源于那个居于深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皇帝陛下,其实更多来自于自己麾下兵将。你兵多将广,朝廷就不敢动你,不但不动,还因为要倚靠你做事而上赶着哄你。你要是打散了队伍,没了作用,那就看吧,他们转瞬就要变脸,新仇旧恨一起清算。

如此乱世,谁也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样,为自家谋,兵马自然越多越好,像这样打消耗战,那不是自己断送自己么?

可是谁也没有将心中这话说出。陆宁远下令出战的时候实在太平静、太坚定了,看他脸上神情,就好像为国征战、为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打散这些好容易培养出的士卒、重新变得一贫如洗乃是天经地义的事,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一样无可置疑。

他们是在为一个比自己所能想象出的更加宏大、更加幽深的什么而战,这是在场许多人在自己几十年的人生中第一次、或者第二次产生这样的念头——而第一次是在陆宁远将张康几人除名又逐出军营的那天。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后来因战功一路升迁而身居高位,有些不再在陆宁远麾下,但无论身在何处,地位如何,接下来的这几日,活下来的人里,无论是谁都再没法忘记。

那或许是他们记忆里最黑暗的几天。他们以区区几千人,不住冲击着兵力数倍于他们的翟广大军,一日之间便要交战三四次,箭矢插进盔甲,刀刃破开血肉,马匹吐着白沫栽倒地上,陆宁远把疼到没有知觉的左腿绑到镫子上,举刀一次次带领他们冲锋。

而他们换来的是,朝廷援军从四面赶到,邹元瀚也从大同镇带了卫兵和民兵过来,居中调遣,大破翟广军。翟广部众死伤无数,往西逃遁,就此几乎销声匿迹,看来似乎再难成气候。朝廷嘉奖的诏书发下,里面没有陆宁远和他们的名字,邹元瀚升任游击将军,官居从二品,以酬平贼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