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许明月听到陈卫民等一……(第3/5页)

“我也是,一个夏天下来,我这肩膀都磨出了泡,皮都磨掉了一块,疼的我啊,晚上洗澡都不敢洗,一碰水就钻心的疼,夏天热,创口还发炎,好长一段时间都好不了,还得继续挑,能有什么办法呢?”

这一代人是真的苦,一年到头都干不完的活,肩膀上挑担子磨出厚厚的茧子,伸手一摸,就跟脚底板似的,形成厚厚的壳。

一身的伤病!

每个人都是一身的伤病!

水电站的建立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先要选址,选好地址后,还要加高,防止今后被洪水淹没。

自三年干旱后,这几年大河以南都还算风调雨顺,哪怕去年雨水多了些,大家伙儿都担心堤坝会不会破,可这几年不停的修建堤坝,总算是有了些成效,建起的堤坝到底是把日渐上涨的水位给遮挡在了竹子河内,没让洪水淹没村庄和稻田。

但这并不代表今后都没有洪水了,水电站承担的不仅仅只是发电、在干旱缺水的时期往山下抽水灌溉的问题,还有在洪涝时期,即使的将大河中的水往别的地方抽,抽到山下的沟渠、水坝里也好,抽到田地里也好,能抽多少抽多少,多少也能缓解一下灾情。

当然了,特别大的洪水,人力所不能及,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所以水电站的选址和高度,都十分重要。

和平大队开会那天,吴二姐也去了,就站在大队支书的身边,现在她已经是和平大队的妇女主任。

都知道她和许书记关系好,自从见到过石门大队的大队长带着他家属,走家属路线接近许书记后,他就也学会了这招,开始把吴二姐带在身边。

吴二姐如今已经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没有了前世家人饿死的只剩她姐弟二人,那幼弟当亲儿子抚养,如今她亲人俱在,幼弟也进了临河小学读书,她和自己喜欢的人成亲,白日里还留在和平大队,在河上打鱼、摘菱角、莲子、芡实,晚上回高家村,生活不说多富足,至少不像前世那样,青年时满腹悲苦与怨愤,如今的她已经是中年妇人的模样,身形依旧高壮结实,听说下一个水电站就建在和平大队与建设大队之间,心底为娘家高兴的同时,也想心事重重的回到高家村。

高顺如今的身份是不能出村的,即使是出去给别人保养和修补船只,都很是低调。

他依然是在家里造船,见妻子拎着一笼黄鳝泥鳅回来,伸手接过了她手中的竹笼,笑着说:“赶紧去喂喂闺女,饿的早就吵着要找你呢。”

吴二姐前面生的两个都是儿子,调皮的要命,第三个终于是闺女,可把高家人高兴坏了,尤其是高老爷子,两个大孙子调皮的跟飞天蜈蚣似的,不知道是不是遗传了吴二姐的体质,上山下河,爬树逗鸟,无‘恶’不作,家里几个大人都看不住两个小子,直到他们长到七八岁,上了小学才消停些。

吴二姐胸前也早已涨的不行,赶紧进去给小闺女喂奶。

小闺女原本还乖乖被爷爷手中的拨浪鼓逗的嘎嘎直乐,一看到吴二姐,马上张开嘴巴大哭,直到吴二姐把她抱回房间,嘴里塞了食物才亲着晶莹的泪花,一边用力吸,还一手护着一个。

高顺将竹笼里装着的黄鳝和泥鳅倒进厨房的大水缸里,里面已经装了半水缸的泥鳅黄鳝,差不多又要到送到黑市卖掉的时候。

进了房间,就见吴二姐一边给小闺女喂奶,一边说“今天大队支书通知我们大队也要建水电站了,还要挖水渠,等水电站建好后,就跟临河大队一样,以后田地取水就不用人工挑了,水电站的打水机直接把河水抽上来。”她眼底既有高兴,也有羡慕,笑着说:“也不晓得我们这里啥时候能通电,要是水渠能修到我们这就好了。”

她如今虽当了妇女主任,却还是放不下她捕鱼大业,走到哪儿都习惯性的带一些笼子,回来的时候顺便把竹笼收了。

高顺给她倒了杯水,递给她。

她顺手接过喝了,喂饱小闺女后,手里一边轻轻拍着她哄睡了,自己拉过芦苇编织的蒲团到屁股底下坐好,手下是削好的细竹篾,她粗糙又灵活的手指在竹篾间宛如蝴蝶穿花般飞舞着,将一根根细长的青黄色竹篾编织成一只只的竹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