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第4/5页)
雪连下了两天,化雪又用了两日。院中的积雪堆在墙垣,只剩下薄薄一层,鸟雀出来觅食,在混了污泥的零星碎雪中翻找稻谷。
许栀和趁着天气晴好,带着自己简易的连环画和羊毛毡去了常府。
常家的小厮通报后,许栀和被放了进去。
常庆妤的院中,丫鬟鱼贯而入。
常庆妤刚起床,此刻头发还没梳,听到丫鬟的通传,披了件外衣就走到了待客的正屋,眉眼笑得弯弯:“许姐姐,你今日怎么来了?是布坊出了事?还是旁的?”
许栀和望着簇拥在她面前、把她团团围住的丫鬟,笑着说:“等你洗漱完再说。”
常庆妤闻言,立刻点了点头,对身边的丫鬟们道:“快些梳洗。”
丫鬟闻言,立刻忙活了起来,擦脸的擦脸,梳头的梳头,整理衣裳的整理衣裳。
一盏茶后,常庆妤穿戴整齐,洗漱完毕。她走到许栀和的身边坐下,看她摆在桌上的东西。
她拿起一个白白胖胖的小人,说小人也不对,看着比正常的人要矮胖一些,圆滚滚的,颇为可爱……这样想,倒和树枝上停着的麻雀有些像。
“这是什么?”常庆妤把玩了一会儿,才好奇地看向许栀和,“也是羊毛织品?”
许栀和点了点头,将画作按照顺序摆在了常庆妤的面前。
和方梨看到的不同,这次的画面上她注解了小字,因此不用她出声介绍,常庆妤也能毫不费力地理解画面的意思。
常庆妤看完后,知道了这个小人代表了什么。
“许姐姐是不是想卖这个?”常庆妤眨巴着眼睛,“这倒是简单,随便寄放在书斋,半日功夫都要不了。”
汴京城中多贵眷,平日无事可做,买些话本以解乏味,并不缺银钱。
许栀和道:“庆妤可知道京城最时兴的话本?”
常庆妤似乎没想到许栀和问的这么直白,她想了想,脸微微泛红,点头。
她在闺中无趣,也会买些话本解乏味,对于时兴的话本,兴盛的那几本自然都记得。
这个羊毛毡甚至不需要拿去书斋,她自己都想留着。虽然兄长已经登科好几年,但是常家子弟中不乏年轻者还没考取功名。
总归是美好的祝愿。
许栀和没有追问是什么书,而是说:“要是能联系上写书的笔墨先生,便有机会做出他笔下的人物,到时候再行分利。”
常庆妤本想说“何至于这般麻烦,直接画就是了”,但是见许栀和态度认真,似乎觉得得到笔墨先生的允许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又默默把这句话咽了回去。
可能,可能许姐姐是想要画出和书中一致的角色,得到笔墨先生的认可。
许栀和见常庆妤只是点了点头,继续听她的话,心底微微松了一口气。
在家中的时候许栀和与方梨说起的时候,方梨也问了一句为什么不直接做?许栀和怔了怔才反应过来,这个时候的版权保护意识,远远不如后世。
或许笔墨先生自己都不在意,但她希望自己能够内心平静地创作话本中的人物,至少得到故事创作者的允准。
常庆妤没问,倒是省了她解释的这个步骤。
“你来,”常庆妤唤来一个小厮,对他说,“你去汴河街的书斋问问,打听清楚问柳先生的住处,请他过来一趟。”
小厮领命退下。
许栀和看着常庆妤十分自然地吩咐小厮,忽然有些被她毫无保留的信任触动。
常庆妤不以为意,双腿晃悠着。常家家大业大,就算赔了银钱,也只是小痛小痒。上个月潘楼街布坊多赚了上百两,这对常家来说算不上大钱,却还是让常大学士在饭后夸赞了她一句。
她心底高兴,但常家其他人就不那么高兴了,尤其是祖父的堂弟、她的堂叔公们。一天天的在母亲身边说“闺阁女儿怎好在外面抛头露面做生意”,好在常大娘子对于女儿的喜好全力支持,只笑着应下,却从不在常庆妤的面前提出让她安安分分待在家中的事情——
面对着难缠的叔公们,常大娘子说:庆妤日后招赘在家,她多一分本事与常家子侄多一分本事,并无不同。
常庆妤看着许栀和,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仿佛在她的面前没什么是自己不能说的,她放轻了自己的声音,似乎有些不好意思,“许姐姐,我是不是太冲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