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第3/4页)

所以,现在的魏国大朝会已经成了豪商们竞相追逐的梦想市场,油水充足的应许之地。每一次洛阳开会讨论诸葛北伐,应对策略还没有拟定出来,反倒先要让诸葛亮狠赚一笔军费。长此以往,两国之间的商路已经锻炼出了很熟练的模式,穆祺按图索骥,并不难找到端倪。

“我找到了洛阳的豪商,送了他一百两黄金,托言说自己是外出闯荡的行商,想请他带一批货运到西蜀。看在金子的份上,这位豪商已经慷慨应允了。”穆祺晃了晃手上的贴纸:“我会把另一张贴纸藏在货物中,随同抵达西蜀。到时候在两边同时张开‘门’,就可以自由出入。”

这计划听着倒比较靠谱,但刘先生依然将信将疑:“托运货物而已,费用能到得了一百两黄金?”

“我还让他带了一封信去。”穆祺道:“托他转呈诸葛丞相的胞弟诸葛均,说是聊一聊南阳的事情。这位豪商也慷慨答应了。”

能往返两地常年做蜀锦买卖的暴利生意,那肯定与两国的高层都有关系,寄一封信绝对不是什么难题。刘先生挑了挑眉:

“你在信上写了什么?”

能长袖善舞主持买卖的豪商又不是傻的,踩红线的事情百分之百不会干。在承诺投递书信之前,绝对会将信件拆开仔细检查,每一个字都要来回揣摩,确认没有问题后才会出手。进过这样严密的筛查之后,就算穆祺真能把信送到诸葛均手中,又能有个什么作用?

“我能写什么呢?既然是普通的行商托人寄的信件,那自然也只是普通的寒暄攀附,希望诸葛先生能稍微照拂照拂而已。经商在外都要拉拉关系,大家也都能理解。”穆祺笑道:“再说了,我是当着那位豪商的面亲自写下的书信,内容上是一点毛病都不敢有的。”

实际上,即使看在一百两黄金面下,那豪商口口声声说对穆先生“完全信任”、“绝无疑猜”,但拿到信之后立刻展开,从头到尾看了足足两刻钟,又把信封从里到外翻检过三遍,是真的一寸一寸确认无误之后,才亲自把信纸装进了信封,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当然,在检查过程中,穆祺那一手狗爬字在客观上给检查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但不管怎么说人家还是亲自过目、亲自监督,避免了一切在文字上动手脚的可能。

——所以,就算真有什么手脚,那也不能蠢到在文字上动,对吧?

刘先生瞥了穆祺一眼,禁不住露出了一点冷笑。

文字中是不可能有手脚的,信纸被再三检查,也很难有什么诡秘的猫腻。不过,这所有的缜密检查,都只会是在事前,而绝不会在事后;一旦信件被密封铃印,那它就是专属于汉长水校尉诸葛均的文件;消息渠道等同于权力的渠道,就算再给豪商一百个胆子,也决计不敢在中途拆开高官的密封文件,显现出干预顶层政治的野心,所以,真正要动手脚,也应该在信件运输的过程中动手脚。

实际上,这个机关也并不猜测。穆祺事先在信纸上涂了一层易与氧化与挥发的白色涂料,只等着运输时间一长,涂料自行脱落,原有的字迹消失无踪,真正的、关键的内容就会从涂层下浮现,切切实实地为阅读者带来一个巨大的惊喜。

于是,面对着刘先生的冷笑,穆祺同样也露出了微笑。

需求决定供应,在被无形的大手调节了几十年之后,中原到西蜀的商路已经非常成熟了。从各个渠道确认了魏国朝廷即将召集重臣议事以后,各位商家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已经提前向西川派出了商队,沿某些崎岖的小道急速行进,十五日内就能抵达成都,亲自拣选今年时兴的布料。

当然,看在一百两黄金的份上,某位穆姓行商的信也被第一时间送到了豪商们在西蜀结交的贵人手中,并第一时间转交到了长水校尉诸葛均的府邸。

当然,就算看在往日的交情上递送了这份书信,代为转交的贵人心中却非常清楚,知道这种攀附交情的信件一点用处也没有。外来的商人不明白西川的情形,总以为诸葛校尉贵为丞相的胞弟,一定能在贸易上有什么取足轻重的话语权,但真正熟悉内情的人都明白,成都的锦缎能够通行天下,靠的绝不是什么关说和贿赂;而诸葛丞相风裁峻肃,亦断不容至亲在这牵涉对外贸易的大事上横插一脚。这种千辛万苦递来的信件,以及信件之后必然不菲的开销,纯粹都是白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