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衣不如新】(第2/3页)

“朕从来不怀疑魏国公的忠诚。”

李宗本微微一笑,继而道:“说起定州,不知陆沉打算何时发起二次北伐。”

韩忠杰略显诧异:“陛下,此事需要从长计议。”

李宗本起身走到西面,望着墙上悬挂的天下疆域图,负手道:“先皇一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故土难回,无法亲自再看一眼旧都,朕身为后继之君,对此一日不敢或忘。北伐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相比先皇在世时面临的诸多掣肘,朕如今的处境好了很多,更不能止步不前。”

韩忠杰对此倒没有太大的抵触,方才只是骤闻此事有些惊讶,于是恭敬地说道:“陛下决意北伐,臣自当用心筹谋,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

“是该早些准备,毕竟北伐需要动用数之不尽的人力物力。”

李宗本微微颔首,转头说道:“便以两年为期,朕希望在鼎正三年初春,能够收到边军将士克复河洛的捷报。”

鼎正三年?

韩忠杰稍稍一想便反应过来,当今天子并未改元,今年是建武十五年,想来冬去春来之时便是鼎正元年。

他琢磨着“鼎正”二字,不由得满怀热切地说道:“臣坚信陛下能收到那份捷报。”

诸事渐定,李宗本心情颇为舒畅,转身走回龙椅边坐下,淡然道:“对了,还有一件事。秦正再度上折辞去织经司提举一职,朕已经允了,赐他国侯之爵并田产金银,许他回乡休养。”

在刺驾大案发生之后,秦正便失去了对织经司的控制权,这段时间由三位提点分担司务。

他并未继续坚持,已经连上七道请辞奏章,李宗本一直留中不发,此事为朝野上下人尽皆知。

韩忠杰心中一动,他凝望着天子深沉的目光,缓缓道:“秦大人老家在西南原州,这一路山高水长,沿途可不太平。”

李宗本沉默片刻,轻声道:“明年春天,让他病故在桑梓之地吧。”

“是,陛下。”

韩忠杰躬身应下,并未多言,随即便行礼告退。

约莫小半个时辰过后,又一位三品重臣走进崇政殿。

“臣苏云青,拜见陛下!”

“免礼平身。”

李宗本抬眼望着这位气度沉凝的织经司高官,微笑道:“近来你帮朕办的几件事做得极好,朕很欣慰没有看错人。”

苏云青垂首应道:“为陛下效力是臣的荣幸,岂敢不尽心竭力。”

李宗本温言道:“今日召你入宫有两件事。”

苏云青道:“陛下请吩咐。”

李宗本不疾不徐地说道:“这第一件,朕已经允准秦正辞官归乡,织经司提举一职空缺。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爱卿显然是不二之选,无论对朕的忠心还是办事的手腕,都要强过另外两位提点,朕没有不选你的道理。故而,朕欲任命爱卿为织经司提举,只不知卿是否愿意为朕分忧?”

织经司和朝堂其他衙门不同,这是独属于天子的亲军,一应官员任免皆由天子独断。

苏云青连忙躬身行礼道:“陛下厚爱,臣必当忠心办事,死而后已!”

“爱卿果然乃是朕的膀臂。”

李宗本脸上笑意愈盛,欣慰地说道:“另外一件事,朕准备在织经司内部设置风纪司,效仿朝中御史台之责,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苏云青并未迷失在升官的喜悦中,顷刻间便领悟到天子的用意,此举自然是要给织经司设置一道枷锁。

从这也能看出天子对他并非完全信任,之所以选他接替秦正,只因织经司太过重要,提举绝对不能是平庸之人,而天子眼下并无更合适的心腹人选。

他诚恳地说道:“陛下此为长远考虑,臣绝对支持。”

李宗本笑着点点头。

君臣相谐之时,苏云青忽地说道:“陛下,臣有一个请求。”

李宗本眼下正要笼络他,当即温和地说道:“但说无妨。”

苏云青轻吸一口气,斟酌道:“秦大人辞官归乡,臣想去送行。”

李宗本端详着他的面庞,饶有兴致地问道:“此事你自行决定便可,何必特地来问朕?”

苏云青稍稍迟疑,随即坦然道:“启禀陛下,秦大人对臣有提携之恩,当初若非他向先帝举荐,臣无法来京城任职,更不会有今日之际遇。但是臣也知道,因为秦大人的失察致陛下于险境,此为人臣之失也。如今臣得陛下信重,或许应该和他划清界限,只是臣仍旧无法忘记秦大人的恩情,故而必须向陛下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