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一定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第4/5页)
还说什么?买!
买的时候有多抢手,有多豪爽,看到之后就有多傻眼。
倒不是说书上说的不对。
但是看不懂啊!
咬着牙看了一会儿,很快就看得头昏脑涨眼发晕了。
技术类书籍就是这样,尤其是外行,眼睛盯着书,哪怕是用手一行行、一字字指着去读,知识也是不进脑子的,就好像流水一样,轻飘飘的就划过去了。
俗称,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在此时此刻,还不能叫俗称,它还就是事实了,因为很多识字不多的拖拉机手,还需要人帮忙念。
念得人有点痛苦。
听得人有点茫然。
知识非常丝滑从左耳朵流入,短暂的流过大脑,又从右耳朵流出,啥痕迹都没留下。
大眼瞪小眼,“耍俺?”
脾气爆一点的,都跑去供销社拍桌子了,货不对板,这是骗子行为!
骗他们农民辛辛苦苦种地攒的血汗钱。
两个厂就傻眼了。
怎么会?
他们都看过了啊,不都挺好的吗?
也是问答形式的,好找问题,也好找维修方法!修的方法也没问题,他们都看了,分明挺好懂的!
嗯,两个厂也都是做过调研的。
老百姓都说,这本书好看好懂,甚至有人说一看就懂,一看就会修了。
他们还特意嘱咐:“找笔头好一点的,简单大方点。”
结果没想到,反馈是完全出乎意料的!
赶快请了反应比较大的一批生产大队的人到城里来,到厂里来。
然后,他们就经历了当初杜主任一样的痛苦。
这也不行。
那也不行。
你说这看不懂,好,改了。
你说那不知道怎么修,好,努力写得更准确具体了。
“不是那个感觉。”
到底是什么感觉?
要掀桌了!!
两个同是苦命人的厂长,在参加北方活动的时候聚到了一起。
简直不要太有共鸣。
龚厂长:“我们试了一圈,发现光找笔头好的人没用,找人给他们讲技术也没用,要么写出来技术太硬,要么就避开技术不写,跑去东扯西拉。”
“我也发现了,这个有好笔头的人,得自己懂怎么修才行,自己都不懂,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让人看懂?”但是想在坐办公室写稿子的人里,找一个精通维修的,就有点难了。
换个视角呢?从精通维修的机修钳工师傅里,找会写东西的?
教训也有点惨痛。
说起来都是泪。
他俩凑在一起,对着那本红旗厂出版的,写在作者那一栏的“林巧枝”三个字,升起了腾腾敬意。
红旗厂哪里挖出来的人才?
起先,他们是想找红旗厂借一借人的。
但是,还没等他们开口,就先一步等到林巧枝的名字传到北边。
两厂:“……”
他们拿什么去和那些重型设备制造厂抢人?还是为写维修手册这样的理由?
站不住脚啊!
你们自己厂生产的拖拉机,还要去请别的厂的年轻人帮忙写维修手册?
陡然被架在半空,面对眼前这半截摊子,还真是没有好办法。
怎么办?
眼看着《红旗牌拖拉机速查速修百问百答》的印刷量跟上,不断往他们的地盘进军。
还不是人家主动卖的,是老百姓们自己强烈要求想买的!
心拔凉拔凉……
眼看春天过了,林巧枝也该忙完了。
两通电报发往了红旗厂。
简单来说:
兄弟,情况紧急,可否借个人来用一用。
***
红旗厂。
林巧枝在写立项申请书。
林巧枝从前一直觉得这是个很高大的事,直到真的写这个,才知道这事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就两字——要钱。
再多给一个词:夸自己+死要钱。
“申请经费,你得把好处往里头写!往好了写!”温东鸣指导着,恨不得自己拿笔上了。
他就知道,王柏强这个硬疙瘩教出来的人,跟他一个脾气,一板一眼的。
“你这太老实了,我教你,你这句改成……”
林巧枝写得脸颊都发红了。
这写的是拖拉机吗?这简直写成了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曙光。
——要是不给立项,不给批经费,那简直是傻子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