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重工业,是大国的脊梁啊!(第4/8页)
就光着膀子,累得趴在田头就睡。
林巧枝也没问出为什么不用农机这种话。
总归是各个村情况都不太好,一个生产大队只有一两台拖拉机,总要轮着用,最穷的地方可能都没有。
“咱们的生产力还是太低了。”林巧枝叹气一声,又在本子上记下夏季高温,拖拉机连续不断收割作业,散热系统负担重的问题。
她写下了几条有关叶轮、风扇皮带等维修保养技巧。
又伸手比划:“我记得农村是有那种丝瓜瓤的对吧?”
“是有的,怎么了?”
林巧枝想:“他们那儿水质也硬,可以把去籽的丝瓜瓤放到水箱里吸附水垢,这样散热器的水垢堵塞会好一些。”
谢胜利“啪”地一拍手:“这办法不错!”
对农户来说,丝瓜瓤没有什么成本,也不需要钱和票购买,而且丝瓜瓤孔多密细,纤维用来吸附水垢正好!!
林巧枝一直记着王柏强教的“三就”原则,即使是写书,她也想多给当地农民提供些简单,便利的方法。
他们就这样一直聊。
围绕着拖拉机和柴油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聊到当地水质、再聊到河南农田的土质……
下午又跑去修。
再写笔记。
这样几天下来。
明明没有去过河南,但林巧枝却对河南这片土地有种亲切且熟悉的感觉。
她知道这片土地上种植着什么作物。
她了解这片土地上农民操心的问题。
她懂得这片土地上人民扎根农田的不易。
还有河南的丘陵山地!
是的,河南也有丘陵山地,作为占全国耕地三分之一丘陵山区,很少有省份是完全没有丘陵山地这种地貌的。
他们也面临拖拉机转向负荷大的问题。
这一切,又让林巧枝更生出对“折腰转向”技术的渴求。
中国的土地需要!
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的农民更需要!
林巧枝也有点紧迫感了。
那个梦已经被她用掉快一半了,进展到那对姐妹亲事已经换得差不多了。
她边写稿子,边继续设计、参透这款跨越时代的拖拉机。
带着推进落地20吨大型模具的经验,林巧枝感觉自己看东西的视角好像完全不一样了。
又深了一个度。
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
又有一批新的知青要下乡了。
林巧枝新书还没有印刷出来,但已经成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红旗培训班”的教材。
这一批知青,比最早的那批知青学习时间长,培训得更系统。
红旗厂对他们的要求:教材上每一个故障全都会修,还要掌握各地反馈过来的,更为复杂的进阶问题至少20种。
孟主任在颁发结业考试的勋章,她站在铺了红布的桌子前,“所有考试通过的人都来我这里领,再领一本教材。”
这次,林巧枝没有时间再参加培训了。
但孟主任依旧在,她扎根在红旗厂多年,用前面一批的事迹来鼓励振奋后辈,做女孩们的思想工作,这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她站在讲台上,头发梳得整齐,边发边说:“等新书刊印的时候,出版社会将这个红旗勋章的照片印刷上去。”
“所有看过的人都会知道,咱们红旗厂出去的知青,但凡有这个勋章的,无论男女,无论年龄大小,都是红旗厂培养出来的优秀技术人才!都会修这书里所有问题!”
最早下乡的周美美等厂子弟,赫然已经成为学习的范例。
她们被拿到课堂上讲。
她们被拿到教学时做激励。
她们一个个都在乡下站稳了脚跟,成了十里八乡最能耐的、最受欢迎的“师傅”
尤其是在红旗厂印刷的新书风靡时,她们也不怯,而是大大方方的拿着书,骄傲自豪地做介绍:“这就是养育我,培养我的地方,我就是这书里写的红旗厂厂子弟!”
她们目光坚定地与众人对视,“哪个生产大队的拖拉机出现了书里的问题,都可以来找我修。”
《红旗牌拖拉机…》这本书的大卖,不仅没有影响她们已经稳固的地位,反而让她们的名声在十里八乡更上一层楼。
一看就会,毕竟还是略带夸张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