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十里八乡都敲锣打鼓欢迎(第4/5页)

反正现在也能做,还已经做熟了,又做什么要费心神去学新的?也没什么好处。

“好了,饭也吃了。”王柏强打断闲聊。

把桌上铝饭盒盖子盖上,稻草绳往铝饭盒把手中间一穿,一系,提溜就是一串,刘国友拎着往外走:“我送去就好了,巧枝你抓紧时间多看看资料。”

很想去餐车见识见识的林巧枝:“……”

这刘大哥手脚怎么这么麻利?

她眼睛跟着刘国友往外,就差跟着他一起走了。

都说刘国友是体贴沉稳的老大哥,她怎么觉得这老大哥是在趁机躲着王工饭后提问?

不过王柏强这次倒是做了回人。

没刚刚吃饱饭,就开始“饭后消食”

他开口对林巧枝说:“咱们虽然是去考察和实地测绘的,但名义上不这么说,咱这趟名义上是红旗农械厂的技术员,代表厂里去给老乡维修保养拖拉机、柴油机的。”

林巧枝点头。

她也不至于傻到问为什么。

这明摆着的,一个遭嫌弃,一个受欢迎。

前者你去找人家次数多了,人家还嫌弃你碍事,耽搁干农活了。

后者就不一样了,指不定十里八乡都敲锣打鼓欢迎呢。

“这我晓得的。”林巧枝还挺稳得住,嘿一声自信地说,“而且柴油机和拖拉机都是咱们学校的主修课,实操也多,我学得可好了。”

王柏强也晓得这难不倒她,还是提醒:“到这些农村去修,和课堂上修又不一样,有个‘三就原则’,就地取材、就地修理、就地使用。”

“比如防锈脂,在我们厂是基础的东西,但是要是大队没有,你怎么办?”

林巧枝:“……”

怎么会防锈脂都没有!

难道大队公社不买点防锈脂来保护柴油机和拖拉机吗?不是说很宝贝的吗?

但她反应很快。

王工既然这么问了,多半是真的有不少大队公社存在这种情况。

她说:“……弄点油抹一抹?也算是个替代。”

王柏强点头,又教她:“湖南这边农村比较常见的有桐油、茶籽油,这两种比较好,都是当地老传统手艺了,不会掺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又提醒了一些注意事项,和细节。

林巧枝赶紧拿小本本记。

这要是不记,下次要是忘了,就没有第一次教的时候和风细雨和耐心了,指不定就黑着脸劈头盖脸骂过来。

胡清和方子勤把资料搬上来,不敢造次,埋头苦学。

林巧枝学完这点小灶,也投入了这堆资料里,全都是关于丘陵山区和拖拉机技术的。

才下火车,就有当地大队公社的人来接。

这位公社干部姓张,是大队书记。

张书记热情地用拖拉机拖着他们往村里笃笃笃地跑,朴素大方地说:“这拖拉机可是吃油的,贵得很,也就是今天来接你们红旗农械厂技术员,我们公社才舍得用,要不然都是牛车拉嘞!”

牛车多好,吃草。

就是可惜,吃草的终究是比不上吃油的,铁牛一天能干的活可老大了去了。

“听说你们是造这个拖拉机的,有没有办法造一个吃草的铁牛出来?”开拖拉机的老汉大着胆子做梦。

也亏得拖拉机笃笃笃的声音大,给盖住了。

林巧枝他们在后面,就听到什么牛,吃草。

刘国友下车的时候给她介绍:“这公社是我联系的,他们这个公社十三个村,前头几个地形还行能用拖拉机,后面那些都是很典型丘陵山地的地貌。”

这会儿笃笃笃的声音停了,不需要大声喊才能听见了。

张书记先热情地请他们去大队公社吃饭,稍作休息。

吃饭的时候,大队部院子里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多了两台拖拉机,还有十多台柴油机,每一台机器都围着人,少说两三人,多则六七人。

稍有不同的乡音相互交流着,江城所属省份和湖南紧邻,倒是听得懂。

待客的张书记几人不好意思的笑笑,一人走出去,虎着脸:“着急什么,人家客来了饭都没吃完,咱这湘乡哪有这样待客的道理?”说着走上前挥手撵人。

张书记赔笑:“乡亲们也是心里急,听说有红旗厂的技工来检修保养,这不,太激动了。”他说着给自己倒了一杯高粱酒,“这杯我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