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5章 隋唐风云(131)一更(第2/3页)

这话叫李元吉十分受用:“我还以为你会因皇后,劝谏我效忠陛下。”

“陛下是君,自当效忠!此乃本分。”高氏随后便又往北边指了指,“本分甚好,无论风起何处,我自岿然不动。”

李元吉:“……”

自此,李元吉与高氏相处融洽,府中莺莺燕燕不缺,但高氏连生两嫡子,其他女人却无子嗣诞生。

窦太后听到禀报之后就不要叫人再管这小夫妻过日子了!高氏很聪明,她在告诉元吉,咱只要做好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结果。你要是闹,陛下必不容你,前太子就是最好的例子。

可要是不闹,咱就一直是齐王。便是在李唐和北华之间,咱也不要站队!不跟北华有除了兄弟之情之外的来往,这效忠的是李唐。但只要做到这一点,便是将来两国冲突,即便是北华赢了,齐王府有什么损失?

这边是哥嫂,那边也是哥嫂。

便是到了侄儿继承皇位,这边是侄儿,那边也是侄儿。

哪边厚?哪边薄呢?

安分,便能最稳定最长久的获利。

这话四郎听进去了,因为别人撺掇他可以去驻防雁门关的时候,他告病了。说他酒色不节制,怕是领不了兵了。

于是,他就领御史台事,监察官员嘛!对新贵不假辞色,他们自来就没亲近过;对旧世家也有震慑,因为以前是同党,谁家有点什么见不得人的,他都能知道。

这个官职,他做的中规中矩。凡是陛下要治罪的,有别的政治目的的,他一定不问原因,叫办事就去办事,叫办到什么程度就办到什么程度。

就这个自觉,他确实不用再操心了。

平阳呢?女官中独树一帜,与皇后更是相处融洽,两人常书信往来,不管是私事还是公事,都会与皇后沟通。她对于这个大唐有功而无过,从不参与娘家父子兄弟之间的争斗,她必是能荣宠一生的。

二郎呢,天下至尊,他的苦是帝王的苦。

只有三郎,无天下至尊之权,世人对他的要求要比帝王多的多。

四爷叹气,知道窦太后到了最后了。他就问说:“您呀,该放不下的多着呢。”所以,有什么心愿,你只要开口,我还是会答应,会应承!母子一场,此为因果。

窦太后摇头:没有了!不能再执念于将来了,儿孙自有儿孙福,活着的时候尚不能左右,死了之后的事,随他们去吧!不该再把执念留给三郎。为人子,我儿尽孝了!论起孝顺,诸子女皆不如我家三郎。

她又攥着儿子的手,“阿母知道你……”更知道你想干什么。

这件事三郎压下来了,没想这个时候闹起来。可为什么不瞒着自己,不瞒着他父亲呢?只为了规劝太上皇吗?

要这么想,应该就错了。三郎等闲不开口,但凡开口说,必是有个缘故的。

故而,她心里恨李渊恨的……唯恨他不死,可扭头看向李渊,还是给三郎铺垫:“三郎处处为李唐,您这般……置三郎于何处?”

李渊:“……”

四爷深深的看了窦太后一眼,这才继续跟李渊说:“父皇啊,自三皇五帝,多少帝王?可真正被记住的,被后人称颂的,才几人?儿以为,帝王在位,自当做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朕建李唐,此不为惊天动地?”

“世人眼里的惊天动地与您想的不同!您在一日,歌功颂德者就有一日。可等您百年之后,如何呢?

世人眼里的惊天动地是如二兄一般,驰骋疆场,敢亲率三千余人占十万之地,且获胜,一战而定乾坤。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世人眼里的惊天动地是如林公一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女子而立国,雄霸一方。只此一功,功在千秋,后人如何抹杀?”

李渊:“……”

四爷低头,又说:“便是儿子,儿子亦笃定在后人眼里,儿亦为英雄。为何?儿的存在,叫两国消弭战火,使得天下安宁。儿推行杂学,使得百姓有衣穿,此不为英雄?诸如种种,皆为英雄?”

而你呢?你是吗?你有驰骋于疆场百战余生打江山吗?你有使得占据天下人口一半的女人过的更好吗?你有能力叫这么大的疆域这么些年都再没有起大的战端吗?

没有!你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