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0章 隋唐风云(115)一更(第2/3页)

把视线拉回来,就李唐和华朝来说,因为四爷的蝴蝶翅膀,华朝的科技、技术领先于李唐!同样的,华朝吃到了技术的利,技术官员便被接纳,且发展良好。

李唐若想吃技术的红利,那就必须同时接纳技术官员,要不然,谁跟你干?

技术多是贱民从事的职业,你们这些高门大户的也都看不上。那么,李唐可以送人来学习,从贱民、奴仆中选择这种已经有些手艺的,年纪大概在十二到十五岁。

学成之后,你们给的待遇好,他们自然会荣归故里;反之,你看他们回去吗?

待遇不是用钱能衡量的,留在华朝有官做,回去便只给钱财,那人家也不能干呀。

所以,那些世家就是明知这蜜糖里藏着刀片子,但还是会选择咽下去。

一个国家,所需的官员就这么些,多了就机构冗繁,财政负担大了。所以,在固定的官员人数的情况下,世家占一部分,功臣占一部分,寒门占一部分,技术官员占一部分。

这么一对冲,世家占比还会更低,这就算是压制下去了。

四爷又说:“同时,咱们该开武举……”

嗯!李唐也会开!关陇最初不就是军事重镇的军事家族吗?

“包括咱们在内,不能再允许’出将入相‘了。”

出将入相的意思就是,在朝便能任文职,出兵则领兵。就像是长孙无忌,是不是出将入相的人物呢?这会出权臣的!

权臣多数出世家中,一如长孙无忌。

军就是军,政就是政,来回调拨,交换任职,这不可以。

桐桐听着,这是从军事上辖制其军权。

政治、军事双管齐下了,还有么?

“还有!”经济上,更得重视,“门阀掌握大量的土地,故而,在一定程度上,世家是掌控着粮食市场的。因着他们控制着粮食市场,跟咱们的贸易中……从今往后,只怕他们会在粮食上反掐咱们的咽喉。”

桐桐就说:“褚遂良给过建议,认为可在辽东设立海港。”

是的!从山东到辽东,走海路是可以的。而山东豪强是支持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势力,他们不会跟李世民逆着来。

所以,经济上的壁垒只是跟李唐那些旧的贵族的,并不是跟李唐朝廷的,这不一样。

在这个问题上,李世民更想解决关陇。

但根本的问题还是土地。

四爷就笑了,“动不了土地,但是,农具的革新,开荒的代价在降低。”人口少,荒地多的情况下,只要开荒田地就属于自己,免除赋税十年,还有多少人在为世家耕种?

不让动田地是吧?那行吧!你亲自下地种田去吧。人少地多,都过不好,这就会恶性循环。你能坐吃山空几年?

桐桐:“……”要这么着,有十年功夫,还真就把这些世家收拾的差不多了。

可四爷说:“再下一步……”

桐桐:“……”还有呢?你说,我听着。

“下一步,推翻所谓的’五姓七望‘在联姻上的优越感。”但凡混个头脸,都觉得能跟这样的人家联姻,那是镀金。

这个认知得打破!

桐桐咀嚼的动作慢下来了,“可这个……又怎么办到呢?”这是人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打破的。

“那就由你这个前朝皇室勋贵,今朝一国国主,来主持修订《氏族志》!这个不在于能修成,而在于你要修。修嘛,就得对各个世家进行品评!为了追求公平公正,咱们可以将考量标准甚至于评判过程,逐个世家的情况,都对外公布。”

“咱们制定评判标准?”

“当然!不推翻他们的标准,但也应该增加一些。比如,对社会的贡献度,对社会的危害度……这个家族中的子弟做过什么好事要罗列,而他们家族中的子弟做过什么样的坏事也一样要罗列。将这些都公布出来,在华朝境内可以讨论,可以各抒己见……”

桐桐:“……”要么说还是你损呢!你这么着不就是把对方的皮给扒了吗?

商贸来往如此频繁,还有让李唐送学徒来深造学习技术,人员交流也频繁的情况下,这些东西怎么可能不传到李唐。

一旦传回来,不管是功臣出身、寒门出身、还是技术官员出身的,就说他们会不会推波助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