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9章 隋唐风云(115)三更(第2/3页)
而这个议宾,那就是说,前隋皇室在李唐可享受’议宾‘待遇。
若是地方官员审案时,遇到这八中人,必须’先奏请议‘,’议定奏裁‘。
李世民翻完了,然后合上了,他说:“先放着,容朕思量思量。”
长孙无忌下去了,这个……陛下会答应的。这不仅是关陇需要这条律法,就是这些之臣,谁不需要这条律法呢?
四爷的面前也摆着大唐的律法条文,然后挪开了。
下雪了,边上的火炉上炖着梨汤,咕嘟嘟的冒着热气。
两个孩子坐在一边下棋,正投入。
桐桐一手果子,一手笔,时间不早了,她不打算见下臣了,便自在了起来。坐也不好好坐,躺也不好好躺,就那么歪着,吃着批着。
四爷把手里的东西放到她的桌案角,然后去舀梨汤给孩子们晾着。桐桐把手里的忙完,就看四爷放过来的。
这一看就……其实话说回来,历史上武则天要不特事特办,她根本就拿长孙无忌这样的人无可奈何。
他是亲、是故、是功、是能、是勤。他真的就把这些都叠加起来,怎么可能治死罪?
就像是李靖、像是李绩、像是程咬金……咱就是说,这些人就是犯了罪了,只要不是谋反,死不了!
因着大唐在这个上面,把这些都写在律法上了,为了维护统治,后世一直到清末才废黜。
长孙无忌主持修律法,天然维护的就是统治集团的利益。
平民庶民犯罪,没有什么可护体!可有身份的人就不一样了,犯罪了,先申斥,而后罚俸,再不行降职,还不行就夺爵,完了还有罚没财产,说什么认罪态度良好的……一层身份能挡一次雷!
平民能死八回的罪,在人家那里就没事。
这个东西,李世民不是不知其弊端,但他必须同意,没有第二种选择。
四爷给自己看这个原因就是,华朝的律法会舍弃掉所谓的’八辟‘,然则,这才是与李唐无法达到统一的一个点。
华朝不维护他们的利益,故而,他们会排斥华朝,以华朝为敌。
想走向同一点,相互交融,并不会如设想的一般那么顺利。
可也因着这个,朝堂上吵起来了。
在对颉利可汗的处置上,出现了两种针锋相对的声音。
一派是以庾质为首,他们坚定的认为,周礼不可违背,此乃一切道德规范的标准。既然周礼都认为,’八辟‘是很有必要的,那怎么能把人家的可汗给杀了呢?
对方是外邦帝王,但宽容以待,此方是礼!
而另外一派,以金山等部族首领为首,颉利可汗必杀,没有什么可讲!他行背弃宗主国之事,只有以死谢罪。
杨吉儿被俘获来,她说她是’亲‘,是’宾‘:“便是你们陛下不认我是华朝皇亲,但我亦是’宾‘,不仅是前隋之宾,更是外邦之宾。你们需得优待我等,不得轻慢。”
这话被禀报上来,桐桐好不容易运来的柑橘塞到嘴里,其实是有些酸的。
褚遂良劝谏:“陛下,杀了此二人事小,李唐的态度事大。您只要下旨下了此二人,自此李唐朝堂必将华朝视为仇敌。便是李唐的皇帝陛下英明神武,可也经不住朝廷之上,众口一词呀。”
桐桐只问褚遂良:“颉利可汗悖逆盟约,背叛于朕,此……证据可查实了?”
“是!”褚遂良心里叹气,“自是查实了。”
“他背弃了朕,朕不能杀他?”桐桐反问:“敢问,我朝律法,对此如何规定?”
“杀。”
桐桐看他:“那……不杀岂不是违法?按理说,他背弃我,与杨吉儿无关!可杨吉儿与义成公主的死有瓜葛,她手上有人命。杀人偿命,天经地义!她为何就不能死?”
“陛下,自此……李唐朝堂,几无人认同您嘞。”
桐桐看着外面飘落的雪花,问说:“你怕了?”
“臣不是怕!臣是为了将来……为了千秋大业。”
“欲成就大业,却又瞻前顾后,为何?”
褚遂良:“……”
“做当做之事就罢了!”我对这两人若是网开一面,这个口子一旦开了,咱就说,满朝尽皆权贵,谁都能逃避律法的制裁。
律法,自来就是用来维护统治秩序的。统治者,自来也不在律法约束的范围之内。想做到绝对的公平……几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