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第3/5页)

清脆的玻璃响,拉回林晋慈的意识,她怔怔看向傅易沛。

如果让林晋慈来形容,她会说傅易沛的长相没有太多变化,眼睛还是很漂亮,鼻子还是很高,面庞立体,下颌收窄的弧度还是很流畅,却又处处不同,比林晋慈记忆里的模样多了许多成熟的吸引力。

而傅易沛的嘴巴,可能是刚喝了热红酒,润而薄红,说话时,开合着。

“不是……我今晚来了,你之后就不约我了吧。”

林晋慈移开视线,应答得很快,似乎没有加以思考就低声说了“不是”。

傅易沛问:“约哪天?”

林晋慈井然有序的人生,好像每每碰上傅易沛,就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并且她无法掌控的桥段。

譬如,她作为邀约者,却被反问。

看了傅易沛一会儿,她说:“都可以。”

“你都可以的话,那要不两天都约?”傅易沛说,“我刚好知道两家好吃的餐厅。”

林晋慈有点想笑了。

但她抿住了嘴角,作出沟通时该有的严肃模样:“真的是’刚好有两家好吃的餐厅‘吗?”

傅易沛十分坦诚地说“不是”,又说,“其实第三家好吃的餐厅也有,你要是有兴趣,可以往后排。”

林晋慈真的笑了。

那一点想克制但克制不住的笑弧,浅淡,有种无措又轻盈的快乐。

察觉到自己被旁边的一双眼睛盯着,那人目光一动不动,眼神又似处于安静流淌的状态,在一旁看着她笑,林晋慈很快换了一侧手拿杯子,与傅易沛相邻的右手撑到台面上,托腮,挡住一些自己的脸。

给傅易沛发去地址信息后,林晋慈并没有按照傅易沛的叮嘱在家中等待,她很快下楼,步行过来,在店门口等了将近二十分钟。

不是不能进去。

是她自己想在冷风里站一站,试图储备一些必要的清醒。

傅易沛加了她的微信号。

林晋慈点进通讯录,看见一个微信名,“F”,她没有第一时间点旁边绿色的接受键,而是久久看着F的微信头像——作为这幅画的创造者,她认得自己的作品,却也很久没见过了。

就像有些人闲下来要听听音乐,画画是林晋慈自有记忆以来从没有停止过的休闲方式,为什么说是“休闲方式”,因每次被人问及“林晋慈你喜欢画画啊?”,她都没有承认过,只说是随便画一画。

如果你问那些到哪儿都塞着耳机听歌的人,“你热爱音乐啊?”,他们大概也都不会承认,只是一种消遣寄托而已,谈不上什么深刻的喜欢。

高中时,她这样回答成寒。

成寒很能理解。

或许因为成寒是真正意义上热爱音乐的人,所以知道“热爱”的具体样子,那是林晋慈身上不可能具备的热烈能量,落在林晋慈与画画之间的字眼,应该是客观的“擅长”。

大学时,她用同样的话回答傅易沛。

傅易沛不能理解,并觉得她举的例子不恰当,对林晋慈说,音乐可以不费心力地欣赏,但画画不是,绘画是主动创造的行为,你一定就是喜欢的。

林晋慈不承认。

喜欢应该像成寒谈及音乐那样兴奋、快乐、对未来无限憧憬。而她想到画画,许多回忆都很糟糕。她小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画画的天赋,没有在这方面多下苦功,也从来不存在任何艺术志向。

傅易沛却十分笃定地说,她喜欢,只是她自己可能还没察觉到。

听傅易沛说这话时,他们正热恋,林晋慈眼风似轻软的云,薄薄地瞥过傅易沛一眼,觉得这人又在说那些电影台词似的,浪漫又无厘头的话。

林晋慈也是后来才知道,那时候的他们好像是在热恋,应该是热恋,只有热恋,才能将许多废话变成无穷蜜糖。

那时候,傅易沛执意要在他的工作室里摆一个画架,话里有话地说:“就算你不来这里画画,就当是个装饰造型了。”

林晋慈便说:“又没说不来。”

傅易沛立马得逞一样,抱住她,像小孩子紧拥心爱的玩偶,低下头问:“什么时候来?”

林晋慈动弹不得,也几乎哭笑不得:“现在不就已经在了。”

“那下一次呢?你经常好久不来,下次什么时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