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底裤没了(第2/4页)

这位文学教授立刻精选评论,发现没法操作,洞天微博取消了这个功能。

不由哀嚎删帖跑路。

这届网友不行!

有关部门也在商量如何定调“宁浩拒奖”。

宁浩的拒奖如同一颗深水炸弹,引爆了舆论场,形成了行业利益博弈、身份认同、文化标准的多重讨论。

有人闻到硝烟,也有人从中看到希望。

“不好办。”

“柏林电影节要我们解释,否则明年取消我们这边的评奖资格。”

“戛纳、威尼斯也表达了担忧。”

有人下意识的怂,但也有人考虑更多。

“这件事已经超越了个人选择,从小了说,代表着我们中国电影出海的文化困境,往大了说,是西方压力之下,‘既要尊严又要生存’的集体诉求。”

“而且,我们要是退一步,先不说国内情绪,万一重蹈奥斯卡旧事呢?”

有人问了一句。

然后怂的人不说话了。

《金陵十三钗》上,奥斯卡打了他们的脸。

讨好你,不给奖罢了,竟然反过来侮辱人。

人都是要脸的!

而且因为《金陵十三钗》的事,具体负责人吃了挂落,毕竟出问题是要负责的。

“那,我们顶回去?”

坐在中间位置的微微一笑:“为什么要顶回去?我们一贯支持导演的创作自由,我们也是一贯言论自由,我们也是一贯地不干涉导演的个人选择。”

在场人一愣,这话好耳熟?

柏林电影节在中国的负责人,在电影局会客厅等着。

他只是一个选片人,因为事情紧急,临时代表电影节,总部要求他强硬施压。

门开了。

来了一个年轻人,歉意道:“领导们很重视,但我们不干涉导演的创作自由。柏林电影节要打官司,和《无人区》出品方打,我们的法律不偏袒任何人。”

这位选片人瞪大了眼睛,这是他们的台词啊。

想着来的时候,准备的话术:“你们的开放政策变了吗?”

年轻人连连摆手:“我最多代表电影局,你说的太大了,和我们无关。”

选片人:“宁浩伤害了我们的感情!”

年轻人:“你告他。”

选片人:“你们不能管管?”

年轻人无奈:“我们不能干涉导演自由。”

选片人觉得自己可以退一步:“他这种行为你们不支持吧?”

年轻人点头:“这是他个人行为。”

选片人道:“他违背了纪律,你们给他一些惩罚,比如禁止执导什么的。”

年轻人面色一变:“《无人区》在柏林电影节上映的版本,合法合规,你这是让我们违法?”

选片人:“你们一句话的事……”

年轻人立刻打断道:“我们尊重导演个人选择,言尽于此。”

看着垂头丧气的选片人,年轻人心里雀跃,但还是给倒了一杯茶。

《新京报》和《澎湃新闻》一边进行深度剖析,解读金熊奖背后的权力游戏,揭露国际电影节潜规则,引发对中国电影国际化困境的讨论。

然后让自媒体账户聚焦拒奖是自我封闭,两头吃流量。

新京报一位编辑写了一篇深度文章,“宁浩与沈三通的恩怨”,暗示拒奖是“借题发挥”的幕后主导,削弱事件的文化冲击。

发现文章没过,这位编辑敲开了主编的门。

主编:“你这有点过了。”

编辑:“这件事背后主持一定是沈三通。”

主编:“不要阴谋论,可以反对宁浩的拒绝,封闭自守、妨碍文化交流,但不要涉及沈三通,特别是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

编辑不死心:“能不能在媒体账号发布?”

主编:“不要扩大。”

把编辑打发了之后,主编叹了一口气,他也想黑一手,但还是不敢。

三通娱乐电影下乡已经有些年了,《大圣归来》彻底踹开了一扇门。

量变引发了质变,不能单纯从电影考虑。

如今信号很明显,要重新构建基层组织,电影发挥不了主导作用,但是却展现了人心向背。

没有道理的抹黑,沈三通已经隐退,再不放过,很容易把自己搭进去。

不过电影行业没法躲避。

随着三通娱乐的发展,生存空间已经缩小,如今“宁浩拒奖”,彻底要断了他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