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疯了!(第4/5页)
当然,在娱乐圈是绝对实力,虐菜不要再轻松。
拿出手机开喷!
喷之前,打了一连串“哈哈哈哈哈”,给丁院士发了过去。
丁院士也许懂地质懂科学,但是他不懂新闻学!
然后。
沈三通激情开喷。
现在的“开喷”和以前的“开喷”,虽然都是喷人,但只是形式一样。
目的不同,沈三通现在是为了构造自己的叙事。
他大力输出,然后让公关团队跟进。
不会和殖畜进行交锋。
沈三通说出自己的看法,殖畜有殖畜的看法。
谁对谁错,交给时间。
沈三通连发多条贴文。
“收看了今天的《面对面》,不吐不快。”
“说碳排放,必须分清‘总量’和‘人均’。”
“什么时候谈‘总量’?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该大事可以共享。”
“比如群策群力做一件事,完全不需要按人均来分配,目标是固定的,想办法提升‘总量’完成它就好了。”
“什么时候谈‘人均’?当然是关注个体幸福的时候谈人均。”
“比如提到GDP的时候总要转人均看看,不然怎么区分国家发达与否呢?”
“为了计算战争潜力,钢产量数据从来都是总量优先,但聊农业的时候,就更多的在谈人均肉蛋奶摄入量之类的事了。”
“而在西方,环保是一个非常错位的话题。”
“环保目标是一个集中力量办大事之后的整体性结果,环境好了之后理论上大家都可以享受到它的红利。”
“但西方鼓吹的碳排放权本质是工业发展权,工业发展权是和你我的收入息息相关的。”
“怎么集中我们的力量办你的大事去了?调查记者怎么这时不重视个体了?喜欢假装为民请命的人们这时候怎么不提人均了?”
“还要注意到两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同一件商品我们负责排碳最多的环节,他们负责拿利润最多的环节。”
“我们应该得到高利润环节者的环境补贴,而不是去购买赎罪券。”
“另外,西方发达国家也走过激进工业化的路,其伴生的污染很早就把环境破坏得差不多了,这份污染是被积累的。从历史角度他们也应该负起责任。”
“在如此不公的背景下,西方强推碳排放配额的议题,实际上是为了将碳排放所代表发展权金融化。”
“想要配额得从西方发达国家这里买,进一步去工业化后再把多余的卖你,或是放到二级市场上进行金融运作。最终他们从发展中国家身上扒两层皮。”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要疯狂发展环保意识形态的原因,就算无法收你碳税,也可以定义你工业国的生活不如他们金融国文明。”
“总之这个碳税风潮,西方具有相当强的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时,这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以国家总量为谈判的初始值,而不是人均。”
“柴记者面对丁院士‘中国人到底是不是人’的质问,她不是马上持否定态度,而是坚持认为中国应该根据污染总量承担更多责任,不应该仗着人均发展权的‘借口’扩大自己的‘污染权’。”
“她既不关心实体从业者的无奈,也不关心各国污染的历史,只关心她自我道德实现。只关心‘外国’,能不能立刻马上得到一个不被发展中国家‘拖累’的好环境。”
“尤其是她承接了西方的对华态度,觉得中国的发展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是一种额外的增量,需要被额外的审视。
“不喜欢的时候恨不得像是撕墙皮似的把图表的这一块撕掉就行,不必关注个体存亡,粘稠得放在一起打包算个总账就可以了。”
“中国人太善良了,没有见识过外部的恶意,我们被勇敢的人保护的太好了。”
“以后它们也许会说,我们吃一口肉,亚马逊雨林就冒一缕烟。要剥夺我们的吃肉权利。”
“西方媒体能够到处散播这种言论,代表有相当多受众是有共识的。我们自己国人更不该这样思考问题。”
“更讽刺的是,西方金融服务国总是搞不定山火和亚马逊雨林的冒烟,随随便便就排放了全世界几年的工业碳排量。
“关于‘鱼翅’,还有这波‘环保’的舆论,最让我愤懑的一点,就是能明确感受到针对中国人的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