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赤壁·下》首映!三个结局!大一统!(第4/5页)

所以,看似东吴赢得最大,但长期来看会输得干干净净。

第二点,东吴成功转移了曹操的关注方向。

赤壁大战前。

曹操的计划是打败我方,威慑孙权,统一江南。

赤壁大战后,曹操定然会转变方向,认为统一的主要障碍不是我方,而是孙权。

诸葛亮做出判断,接下来是我方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利用曹孙交战的机会,先后夺取了荆州、西川和汉中。

沈三通给武侯安排了超级高光戏份。

历史上可能没有,但是他这部《赤壁》重点高光塑造蜀汉团队。

采用了《亮剑》原著一样的手法,马后炮塑造人物。

《亮剑》原著小说里,为了塑造田墨轩作为知识分子的前瞻性,因为已知中国和老苏闹翻,所以让田墨轩判定老苏不可靠,要和老美合作。

可笑可笑。

主要是田墨轩这个角色可笑,经不起推敲。

铮铮铁骨的文人,安然无恙的活到了解放。

满清、八国联军、帝国主义列强、北洋军阀、鬼子、汉奸走狗、国民党反动派、还乡团,一波又一波,也不知道怎么活下来了。

就他那个态度,没有怕过谁,更不会怕土共的手枪。

满清、八国联军、帝国主义列强、北洋军阀、鬼子、汉奸走狗、国民党反动派、还乡团,竟然都放过了他。

可能吗?

沈三通用“马后炮”手法刻画武侯,看起来不别扭。

因为武侯的形象太好。

把历史结果,让武侯说出来。

历史上东吴在赤壁战后几乎一事无成,战果没有得到最大化。

刘备集团就没有出现这个问题,所以渐渐的,赤壁大战的战果大多落入刘备手中。

孙权也是无可奈何。

而曹操多次南征东吴,给东吴造成很大压力,使得东吴无暇顾及其他。

东吴胜利结算场景。

东吴胜利之后,周瑜威望大增。

而孙权作为少主难免产生猜忌之心,阵营内部出现了问题。

空前的大胜会下埋藏巨大的危机,东吴就因为大胜出现一批威名赫赫的战将,周瑜、程普、黄盖,特别是周瑜。

下属威名过盛,造成集团意见分歧。

曹魏是失败结算。

曹操的下场,没有什么关羽义释曹操,曹操狼狈逃走。

史书记载有问题,因为地泥泞,曹操让人铺在地上,骑兵踏过去,文人不懂打仗。

不过沈三通采用了这版结尾。

三个阵营,蜀汉阵营胜利没有那么大,但是一片团结欣欣向荣。

孙吴阵营胜利大,但是内部开始失和。

曹操最惨,统一大好机会失去。

胜利能解决一切问题。

他如果赢了,拿下东吴顺势可以登基。

但是他输了,反对他的力量就会增长,战败的曹操只有仓皇逃命。

三个阵营结局,是三种不同情绪。

如果是蜀汉在前,东吴在中,曹魏阵营结局在后。

情绪从高往下走,越走越低。

而如果是东吴在前,曹操阵营在中,而蜀汉在后。

情绪是先平滑往下,再断崖式往下,再来一个急速拉升。

而曹魏阵营在前,东吴在中,蜀汉在后。

情绪从低谷,慢慢的往上走,到了蜀汉武侯高光到了顶点。

不同的顺序排列,给出的观影体验也有不同。

文青的选择,可以越来越往下,以曹魏结尾。

沈三通选择对观众最友好的结尾顺序。

曹魏在前,东吴在后,蜀汉在后。

情绪从低往上走,到了蜀汉达到顶点。

沈三通这版《赤壁》,蜀汉是闪光点。

曹魏有美国的影子,好大喜功。

蜀汉闷声发大财很契合中国一个时期的发展基调。

甚至赤壁之战,有点像911,一下子把美国注意力转移了。

天下大势就是这样,祸福相依,得失难计。

盛名伟业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唯有藏拙守中才是不败之道。

吴宇森《赤壁》的闪光点,在孙吴。

可能是不小心,也可能是故意,他偏向于孙吴。

电影在武侯指点江山下结束。

周杰爆发力确实强,大段大段的念白,很有感染力。

当然,没有完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