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第2/3页)
他再怎么放狠话,拿二人的性命做威胁,刘表那边都无动于衷。
郭汜恼羞成怒,暗骂刘表眼皮子浅,连这么一点赎金都不愿意交。
就在郭汜准备“撕票”的时候,他终于收到刘表的来信。
作为曾经的董卓的爪牙,郭汜虽然识字,但文化水平并不算太高。
简单来说,他不太能看懂文绉绉的长篇大论。
通过刘表这封言辞官方,用词华美的求盟信,郭汜只模糊地读懂“为了大计”“共抗陈国”的含义,不由陷入沉思。
他向刘表勒索好处,刘表却拿“共同利益”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要求他出兵攻打陈国?
这是何意,莫非只有他出兵相助,刘表才愿意拿出好处,赎回他手中的那两个人?
郭汜实在有些迷糊,反复将信件看了好几遍,始终没找到有关“张松、法正”的字眼。
若是此刻能探知郭汜的心声,刘表绝对会觉得莫名其妙且冤枉。
什么赎金?什么索要信?他根本没收到过,不知道这回事啊。
刘表要知道张松、法正二人落入郭汜手中,怎么也得提一句嘴,想办法将他们捞回去,又岂会只字不提,苦口婆心地劝郭汜与自己合作?
有人悄悄在二人中间做了手脚,郭汜和刘表却全然不知。唯一嗅到些许不对劲的,就只有身在局中的张松和法正。
又过了两日,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张松二人终于找到了出逃的机会。
京兆城中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明明已至宵禁时分,却到处都是吵嚷的声响。
法正睁开眼,与同样醒来的张松对视,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亮光。
旧狱中的狱卒几乎走了个干净。不管京兆陷入了怎么样的麻烦,这都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张松二人当即撬开铜锁,各自从刑房边捡了根柴棍,迅疾而小心地往外走。
他们刚逃到城门附近,就见到一队穿着黑金色全甲的精兵破门而入,与他们狭道相逢。
张松暗道不妙,正要拉着法正悄悄离开,却见法正稳若磐石地站在原地,不动声色地打量着那支队伍。
张松知道法正在看什么。那支队伍拥有极其精致,一看就不是凡品的甲胄与铁兵,若非情景有异,他也想留下多看一会儿。
正心中焦急,想着怎么劝法正,倏然,位于队伍最前方,骑着一匹青骢的青年“将领”忽然纵马出列,翻身而下。
其余人随着这位“将领”一同下马,按着刀柄,四下戒备。
“二位请留步。”青年温声道,“敢问二位,可是法孝直与张子乔?”
冷不丁地听到己方二人的姓名,法正、张松神色微变。
无形的黑影,在此刻缓缓蔓延,几乎将心脏拧成一团。
“足下是……?”
“在下刘昀,乃陈王之子,汉明帝之来孙。”
稠重的夜色中,青年逆风而立,眸中凝聚着火光,亮如衡。
这一句话,仿若一柄隐秘的铁钩,穿过沉重的阴影,勾出了法正二人最隐秘的念头。
汉王宗室,应天受命。
法正当即端正发冠,并袖行以一礼。
“扶风法正,见过世子。”
张松犹有几分迟疑,却还是随着法正一同行礼。
刘昀之所以出现在长安,自然不是什么巧合。
这些年来,李傕、郭汜多次侵略颍川;刘繇还在的时候,李傕甚至带兵偷袭陈国,欲将陈国挫骨扬灰。
刘昀早就想以牙还牙,将李傕、郭汜所霸占的司隶七郡收入囊中,只是碍于徐州、扬州还未彻底平定,抽不出手。
这一次,陈国打入荆州的情报系统得到张松密会刘表的消息,刘昀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时机。
张松被后世戏称为“带路党”,正是因为在历史上,他与法正等人带头帮助刘备谋取益州,欲将蜀地拱手相让。
后来,尽管张松因为事泄而被杀,但刘备最终能成功取得益州,离不开张松这方前期的铺垫。
如今,在这个平行时空的东汉,刘备刚投入他的门下,尚在江东与孙策共同应敌,张松等人尚不识得刘备,便看上了同属宗室,又颇有治州清名的刘表。
当刘昀注意到这个消息时,双方已经搭上线。于公于私,他都不会放任刘表与益州望族接触。既然张松这一方总归是要替人“带路”,这个被带路的一方,为何就不能是他们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