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第3/4页)

凭白无故失了两个言官的陈宫只得咽下这个闷亏。他咬牙忍气,专心对付刘繇与张超,更改对敌的计策。

正当吕布的军队陷入苦战,与刘繇、张超打得不可开交,琅琊国发来噩耗。

——曹操不知何时平定了青州,却一直隐而不发。直到吕布身陷苦战,他才突然发难,带兵偷袭吕布的大本营琅琊。

这一回,吕布当真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

陈宫心急如焚,试图力挽狂澜,吕布却不愿再信他。

初平六年,夏,吕布大败,携着部曲逃亡并州,投奔张扬。

陈宫被曹操俘虏,生死不明。

曹操虽然攻下了琅琊国,但他谨记上一回的教训,没有率军深入,更没有继续和刘繇、张超争抢。他将琅琊划入自己的地盘,就固守城池,同时给刘繇、张超送信,大意是“不管你们怎么抢,怎么争,都不关我的事。我只要琅琊国这一块地,剩下的东海郡、彭城国、下邳国,你们想怎么分就怎么分。”

这一句话看似撇清关系,不欲与他们争斗,实则是祸水东引之计,暗搓搓地把陈国拖下水。

毕竟吕布的地盘总共就只有两个郡国,曹操占了其中的一半,只留了一个东海郡给刘繇、张超两人分,他们肯定不会乐意。

曹操这封信指出了重点:别光顾着盯着他手中的琅琊国,西边可是有个人不费吹灰之力地占了两个郡。而且比起身经百战,兵力强大的曹操军,初出茅庐靠着“运气”获得一小半徐州的陈国,才是那个软柿子。

曹操此计用得极妙,不仅解决了自己这边的风险,还成功地搅浑水,等着坐收渔翁之利。

只是他怎么也没想到,张超和刘繇还未开始联手攻打陈国,就先自己打了起来。

初平六年秋,刘繇与张超翻脸,同盟决裂,双方发动堂邑之战,被吕布丢弃的东海郡竟成了无主之地。

曹操心中大喜,正准备悄悄笑纳,却发现有人比他更快一步,先一步占了先机。

谢源借助“资粮”一事,顺利安定彭城、下邳的民心,在暗地里揪出大量的隐户。

不仅如此,东海郡的官员与民众也听闻了谢源的“招安”之举。他们一听说曹操重新占领了琅琊国,各个花容失色,当即给谢源写信,请他入主徐州,千万别让曹操进来。

曹操不知自己因为屠城一事在徐州失了民心,致使谢源被东海郡的官员们主动迎入徐州。他只以为陈国先他一步,用巧计挑拨了张超与刘繇的关系,这才趁机拿下了东海郡。

顿时,曹操心中警铃大作,对陈国升起一万分的警惕。

他将陈国正式列入“需要警戒”的名单中。

“吕布向陈国求盟,却不了了之,最终陈国竟占领了吕布弃下的东海郡。”程昱目光幽暗,语气沉沉,“稚虎尚可一敌,猛虎岂可敌乎?陈国不可留,宜早除去。”

此事正切中曹操的下怀,但他没有做声,只沉吟许久,询问毛玠:“孝先

如何看待? ”

“猛虎不可留,莫非金猊能留?陈国若是幼虎,那袁绍便是雄狮。幼虎壮大,尚需时日;雄狮一吼,百兽皆伏。”

曹操听闻此言,不禁深陷沉默。

就在不久前,袁绍击败了公孙瓒,夺了幽州南部最重要的三个郡,把公孙瓒逼到了右北平以东。

若说陈国仅仅只是令人“忌惮”,那么占据了整个冀州与小半个幽州的袁绍,就是令人“戒惧”了。

袁绍所带来的压迫感,远比陈国更深。

即便是果决狠厉如程昱,在这个时候也说不出“必须先扼杀陈国于摇篮”这样的话。

静默之息绵延了许久,先打破沉默的是最先提出要“除虎”的程昱:“公孙瓒被袁绍大败,必定会做最后一搏。若要对付袁绍,此时便是最佳的机会。”

就像当初攻占徐州,结果老家被抄的曹操一样。如果要从袁绍的身上狠狠撕下一块肉,必须得趁着袁绍率大军追击公孙瓒,深入幽州,冀州内部兵力空虚时,全力攻打渤海。

这是最好的,最为千载难逢的机会。

错过这一次,只怕他会永远屈居于袁绍之下,再难敌过袁绍。

曹操心中挣扎万分。

如果要这么做,就意味着他主动与袁绍撕破脸,做出令人诟病的背刺之举,蒙受骂名。并且,他将狠狠地得罪于袁绍,从此,袁绍将视他为死敌,等解决完公孙瓒后,就会率领大军,向青州发动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