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第2/3页)
为了不引起孙策的怀疑,刘昀只朝对方淡淡颔首,视线短暂地在对方的武器上停留,便打算回屋关门。
倒是孙策叫住了他:“这位兄弟,你也用枪?”
孙策眼尖地看到刘昀双手虎口处的厚茧,那个形状的茧,只有常年练枪才会有,而且以对方提枪的姿势,怎么看都不像是花架子。
虽然确实“成功引起了孙策的注意”,但刘昀对这过程可一点也不满意。
孙策又不是粗神经,史载中的他既然能在父亲死后前往江东,凭借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天地,自然不是什么傻白甜。今天的“巧合”实在太多,若孙策知道了他的身份,回去略加细想,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这一次的“安排”,只怕会弄巧成拙,引起孙策的不悦和警惕。
在权衡利弊后,刘昀决定放弃这次接近对方的计划,却没想到会被对方叫住。
孙策在这个时候出声,莫非是发现了什么?
心中思绪万千,刘昀面上依然客套而疏远。
“正是。”
孙策冁然一笑,对刘昀说道:“这几人行止有异,怕是真的如驿官所说,在'传'凭上造了假。不如我们一起将这几人绑起来,送到县丞那,让县丞接手,也好查一查这几人的身份。”
某个瞬间,刘昀脑中冒出了一个新鲜的词:热心市民孙策。
他立即将这个奇怪的新词抛到脑后,状若思索了片刻,点头认同。
“郎君说得对,这几人逞凶斗恶,破门强闯,正该送去县衙,以免伤及他人。”
遂和孙策一同,绑了这几个人,让小吏送到县衙。
假如这几个人真的是谢家表兄安排的演员……那也只能劳烦谢家表兄,让他自己去接他们出来了。
等一切事定,孙策没有再多问什么,两个人彼此客套了一番,在客房门口分别。
第二天,刘昀前往隔壁县城,抵达平舆县的太守府,逮住了在院子里陪妹妹放纸鸢的谢平。
当提起接近孙策的计划,谢平一愣:“什么安排?孙策还没来平舆县,还没来拜访太守府,我的计划如何实施?”
刘昀惊异地反问:“那些传言,那几个孩童,还有那自称袁氏门人的寻事者……竟并非来自表兄?”
听到“传言”这两个字,谢平轻轻咳嗽了一声:“这关于'虎君'的传言,汝南郡固然就有。大约是有人看到了你提枪迎敌的样子,和那位南阳太守之子作了对比,以讹传讹,这才有了如此荒诞的流言。”
刘昀:……
等等,这传言不是谢平的计划,本来就有……
想到谢容说的“汝南各县都传遍了”,刘昀的额角狠狠一跳。
“表兄既然未曾安排……那'谢容'是何人?”
当时在院中提起这个传言的小童,自称谢容,刘昀想着谢家表兄所打的包票,潜意识地就将两者联想到一处。
谢平却是怪异地看了刘昀一眼:“谢是大姓,有不相识的人姓谢,有何奇异之处?”
刘昀……刘昀他想冷静冷静。
“表兄原来定了怎样的计策?”
在来汝南之前,他便问过一次。当时谢平的回答是“到时便知”,没想到这个“到时便知”,闹出了这么一个乌龙。
谢平也知道这件事自己至少得担一半的责任,直言相告道:“孙策要往陈国,需得拿到本郡的路引。他必然得登门,告知此行的来意。我准备根据孙策此行的来意和他表现出的态度,来决定与之交好的筹筭。”
虽然不知道陈家表弟的谋算,但他不管是作为亲属,还是作为未来的辅臣,都有必要提前将可能存在的危险排除在外。
在还未确定孙策来意的前提下,他不赞同刘昀贸然靠近孙策的行为。
“孙家或许有交好之意,但世事无常,若不能决定是非,不可贸然定论。”
刘昀知道表兄是为了自己着想,也明白这次是他过于心急了。
不管上辈子的他对这位少年英才抱有怎么样的惋惜和好奇,这辈子深入局中,他便是局中之人,绝不能再用局外人的视角看待对方。
如果再用前世的视角,对这些人物抱有各种各样的滤镜,他迟早有一天会被自己的记忆蒙蔽,不断地做出错误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