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第2/3页)
派人出去打探,才知道鲁王死在半路,只留下一具尸首,被部曲们运回鲁国。
王允以为这事是董卓余部干的,大怒,原本决定赦免这些董卓残党,现在也不肯赦了,决定将这些残党除个干净。
侍中蔡邕跑到王允面前劝说,被暴怒的王允指责,将他收押治罪。
前任相国长史刘艾见势不妙,连忙去找黄琬。
从董卓不断作妖开始,黄琬就有了隐退之心。现在皇帝已死,王允独揽大权,董卓余部又在长安附近蠢蠢欲动,长安的朝廷早已名存实亡,继续留下没有意义。
于是黄琬联络了被招安的董卓部将——徐荣,买通狱卒,悄悄救出蔡邕,在部曲的掩护下,悄悄离开长安。
王允得知消息,立即派人出去追捕。
刘昀早已派人在京兆郡接应,为黄琬等人拦下追兵。
太尉马日磾原本想替蔡邕求情,听到蔡邕被救走的消息,当即收拾行李,一起跑路。
皇帝死了,董卓旧部随时会攻袭长安,王允还在这忙着排除异己,此时不跑,更待何时?
与黄琬、马日磾有着相似心思的不止一人。
如果皇帝还活着,他们或许会坚守长安,忠君执义。
皇帝没了……那不好意思,为皇帝效死和傻乎乎地等死是两个概念。
在跑路的名单当中,荀攸占了其中一位。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前一任的黄门侍郎,曾经因为密谋诛杀董卓事泄,被董卓抓入监狱。
因为刘昀特地写信,找相国长史刘艾帮忙。在刘艾的帮忙下,荀攸并没有在长安狱中受罪,出来时状态良好。
他收到小叔叔荀彧的信,得知荀氏一族已经举族投奔陈国,又从刘艾那知道一直暗中帮助他的是陈王世子刘昀,荀攸当即联系了陈国派来的援兵,拜访群臣的住宅,一个个游说。
在荀攸的分析下,本就心生退意的朝臣纷纷动了心。
谁不想跑啊,之前被董卓的士兵拦着,又因为顾忌皇帝,所以跑不了。现在来了一支强大的护卫队,能护送他们东归,二选一,是留是走根本不用选。
于是,能跑的朝臣都跑了。而野心勃勃的那一批,荀攸并没有带人去游说。
等王允收到消息的时候,中央朝廷的群臣已经跑了一半。
王允不由心梗。
他没想到对付一个小小的蔡邕,竟然会发生如此糟糕的连锁反应,顿时后悔不已。
王允不知道的是,帮助群臣逃跑的刘昀其实早有预谋。
刘昀刚接到皇帝死讯的时候,短暂地生过物伤其类的感慨。但他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皇帝已死,长安危机四伏,一定有不少朝臣想要离开。只是城外兵荒马乱,没有那个机会。
没有机会,没关系,他刘昀来做那个创造机会的人。
于是,当王允还在决定新帝人选的时候,刘昀就秘密派了好几支军队前往京兆,伺机接人。
只要锄头挖得好,能臣一个都别跑。
收到东归人员名单的刘昀当即炫了三碗米饭。
看看名单上的豪华阵容——
三国曹魏著名的谋主,荀攸;东汉名臣,前任豫州牧,刘昀的老朋友,黄琬;东汉名士,著名文学家蔡邕,和他的女儿,著名才女蔡文姬;东汉名臣,著名经学史家的传人,一代大儒马日磾;和袁家并立的顶级大族,名臣杨彪,以及他的儿子杨修;董卓前任部将,曾数次大败关东义军,屡屡让孙坚曹操碰壁的悍将徐荣……
除此之外,还有钟繇、赵温、周忠、杨密等人,不予赘述。
哪怕这些人不一定会全部投靠他,但在承他护送的情后,以后多多少少能说得上话。
而且,以荀彧的号召力,陈国目前的实力与待遇,不说将这些人全部留下,至少也能吸纳一小半吧?
和刘昀的快乐相对照的,是王允成倍的苦闷。
成功除掉董卓,结果皇帝死了;看上了一个合适的新帝,结果半路被杀了;成功排除异己,独揽大权,结果朝臣走了一半。
事情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但是结局又没那么好。
王允愁眉苦脸地坐了半晌,忽然拍案而起。
“我怎么就忘了,能登基称帝的人选,我们京兆本来就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