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草棚(第3/4页)
赵明枝想了想,问道:“像你这样只一人带着老幼的女子,此地多也不多?”
“哪里都是。”那邓娘子抬手往前一指,“瞧见那门上挂了白布的么?那家我认得,有个妇人同我差不多年纪,当家的同大儿子给抽去服徭役,自己带着两个小的来逃兵难,路上无法,把小女儿卖了,本以为到了京城能攒了银钱去赎,谁知才到没两日,那儿子又病了……”
“右边那一家是个老娘带两个孙女……”
邓娘子一一数来,果然十户里有六七户都是女多男少,不少人家甚至一个壮丁也无,只有老弱妇孺。
原来同狄人打这些年,又经过几轮抽丁,再征徭役,本就没有几个壮勇,谁家里有剩精壮劳力的,多少日子好过些,未必需要在这流民棚中住。
又有上次遇得火灾,棚中死伤无数,但凡能搬的,自然都搬走了,剩得全是无路可走之人,自然妇孺居多。
赵明枝一路走一路看,所见不是老妪,就是妇人,少说也是三四十岁,或是小孩,极少得见少女或是年轻少妇,甚至稍有颜色的,也一个都无。
她仔细一想,更觉怆然,竟连一句感同身受都不敢说,只问道:“如你这般的,若能得些贴补,或有钱,或有粮,东西不多,只能糊口,却要日日辛苦去田间劳作耕种,却不晓得会不会做,又肯不肯做的?”
邓娘子一脸不信,道:“世上哪有那样好事?当真有,现在当即就要饿死了,谁还会计较那许多?”
赵明枝也不解释,只跟在后面,时不时问几句,就这般跟着在流民棚中穿来穿去。
她昨日虽然来过,但与今日亲身行走其中,感觉全不相同。
所谓“棚”字,本该以木为聚,可道路两旁毫无规划,往往几块木板支着,上头覆盖一层草杆禾秆,进屋时只能弯腰,便成为几人乃至十几人窝住之所。
因家家所造不一,草木棚屋也大小不同,各处见缝插针,叫人一走近便觉逼仄难耐。
这还其次,仓促造出的房舍,自然没有安排下水,是以越往里走,越有一股便溺秽味。
因接近午间,正是住户们活动之时,不少人就在路中生火做饭,那黑熏熏烟味混着粪尿骚臭味,当真叫人极难容忍。
赵明枝虽戴了帷帽,可一行人穿着、打扮同此地格格不入,再如何低调,还是一路都引得路人关注。
幸而那邹娘子住处距离此处并不算远,弯弯绕绕了片刻,终于到得一处草棚外。
邓娘子指着那棚户道:“人就住在里头了。”
口中说着,自己主动上前叫道:“邹娘子,有人来找!”
赵明枝看了看那草棚,向着木香轻轻点头示意。
后者从随身布袋里取了一小串铜钱出来,约有百八十枚,塞到邓娘子手里,道:“辛苦你带路。”
邓娘子哪里料到轻易就得了这些钱,当真喜出望外,她看到赵明枝等人打扮,也不做推拒,道:“多谢贵人发善心,我家中实在苦穷,厚着脸也要收了。”
说着把那钱急急拢进左袖里,再用右手挡着,才小心藏好,屋子里就钻出一个人来,正是昨日上前拦路邹娘子。
她看到赵明枝一行,十分忐忑模样,忙要上前行礼。
倒是邓娘子道:“邹娘子,半路遇得你家亲戚,说是特地来找,我就给捎过来了——这是苦日子过到头,总算有好日子了!”
又道:“人已是带到,我这就先去买粮了。”
说着向着赵明枝又福了福,才匆匆走了。
邓娘子一走,那邹娘子也不顾左右不少人正往此处张望,腿脚一弯,就要跪倒,幸而木香及时把她拦了下来,半扶半架着把人带了回去。
赵明枝跟着进了草棚。
京都府城西一向有营地供流民居住,历朝历代都曾经得过大用,抚活流民无数,再老旧也有砖有瓦,可这棚子却是后来流民自搭,里头当真连石头也没有一块,全凭木板搭架子,上盖稻草杂草,稍不留意就要倒塌。
这邹娘子的草棚里头只一丈见方,里头垫满干草,又有铺盖,只没有床柜等物,显然一娘二子就睡在地面,又有包袱盆碗堆在角落,当中却摆放了许多竹片、浆糊、绳线等物,另还有几个做到一半的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