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纽约客》专栏(第3/5页)

因此对于林朝阳所阐述的这些饮食理念和文化并不排斥,反而十分欣赏。

他们的性格和喜好也是《纽约客》这份杂志的读者群的一个缩影。

今天的聚会有好几位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同志,精力远不如年轻人旺盛,到晚上九点聚会便散了。

临走之前,戈特利布不忘叮嘱林朝阳早点写两篇稿子先交上来,他好推进专栏的事。

林朝阳应了一句之后告辞。

杰森·爱泼斯坦主动和林朝阳走到一起,等走出戈特利布家的院子后,他才张开了口。

「林,你会不会觉得戈特利布邀请你写专栏这件事有点突兀?」

看来爱泼斯坦是了解些内幕,林朝阳点了点头,说:「是有点。」

杰森·爱泼斯坦叹了口气,说道:「他也是没办法————”

1985年萨缪尔·纽豪斯入主《纽约客》,出于商业目的对杂志内容进行了不少调整,一度导致《纽约客》在读者和广告商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罗伯特·戈特利布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手了《纽约客》。

接任总编之后,戈特利布安抚住了前任总编威廉·肖恩留下的大将,对作家变得更加亲近,并让一直很受欢迎的麦格拉思担任了二把手。

在杂志内容上,他延续了以往的特色,还要求将选题范围扩展得更加广泛,

变得更加亲近年轻人。

他的这些举措成功的为《纽约客》挽留了读者,也仅限于此。

毕竟纸媒的辉煌时代在进入八十年代后期就已经过去了。

但身为资本家的纽豪斯并不满足于《纽约客》的现状,以他的角度看来,

《纽约客》是美国知识分子最为推崇的杂志,拥有数以百万计的忠实读者。

并且这些读者都是高净值人群,《纽约客》所要创造的价值应该远不止如今的水平。

「最近半年,罗佰特的压力很大。他其实很想完成老板交代的任务,但前提是保持杂志的路线和风格。

你在饮食文化方面的特长很吸引l人,我想他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想尝试为《

纽约客》带来一些改变。」

听完爱泼斯坦的陈述,林朝阳了然的点了点头,「原来如此。」

爱泼斯坦又说:「不管怎么说,别有太大的压力。专栏这种东西对于一般作家来说可能很重要,但对你而言只是玩票性质的。」

「我明白。」林朝阳笑着回道。

两天后,林朝阳接到了芦安·瓦尔特的通知,罗恩·伍德鲁夫同意了林朝阳以他的经历为原型创作小说,但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芦安·瓦尔特一脸为难,没有回答林朝阳的问题,「他是个疯子!」

林朝阳闻言立刻明白,肯定是罗恩·伍德鲁夫提出了什么看起来匪夷所思的条件。

「不会是要跟我来个血盟吧?」林朝阳玩笑着说道。

芦安·瓦尔特苦笑,「他倒没那么可怕。」

他叹了口气说道:「他让我们保证,你的小说必须要卖530万册,还要改编成电影。其实他的想法是,最好直接拍成电影。」

听到这个条件,林朝阳面色平静,一个身患绝症的人来说,提出任何条件都不令人奇怪。

「他这种条件没什么意义吧?小说售卖需要时间,就算再受欢迎,530万册也不可能是一两年卖出来的。

那个时候他说不定已经不.——

意识到接下来的话有些不妥当,林朝阳改了口气,「我明白,他是想让自己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想名留青史!」

芦安·瓦尔特打了个响指,「没错。但这个条件实在太苛刻了,他不明白530

万册销量是个什么概念,更何况还要改编成电影—”

「他的这个销量,必须是在美国吗?」

林朝阳打断了芦安·瓦尔特,他犹豫了一下,「这个倒没说。」

「那倒是可以答应。」林朝阳低声说了一句。

「什么?」芦安·瓦尔特满脸惊讶。

「我说他的条件可以答应。」林朝阳重复了一遍,又解释道:「我的小说,

销量一直还不错。」

芦安·瓦尔特跟林朝阳合作了三四年,当然知道他的小说在许多国家销量都不错,但他并不知道这些作品的具体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