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宝琴出嫁(第3/4页)
所以看到薛母给这么多添妆,不少人都在心中啧啧称奇,一边感慨薛家的富贵,两三千两银子说给就给,一边又惊叹她对宝琴的看重。
此事过后,薛家女儿的婚事更上了一个台阶,薛母的添妆也总是十分丰厚,即便比不上宝琴,也比一般人家强得多。再加上宗族额外给的一份嫁妆,让她们的嫁妆比同阶层的女孩儿丰厚许多。
这就是后话了。
此时,宝钗在薛母之后也送上自己准备的添妆,她准备的是一只宝石簪子,特殊之处在于这是端阳长公主给宝钗的,宝钗经过公主的同意,将之送给宝琴作为添妆。
这又叫众人惊讶了一回,比起价值,这簪子的意义更重要,有这支簪子在,梅家也要高看宝琴三分,日后与其他人家交际时带着这根簪子,旁人便要多给她几分脸面,宝钗也算用心了。
在场有些夫人看着沉稳大气的宝钗,心中微动,把自家和相近人家盘了一遍,看有没有可堪相配的儿郎,一边打趣:“妹妹都要出嫁了,你这个做姐姐的什么时候也找个乘龙快婿啊!”
宝钗白皙的脸颊染上一层红晕,更衬得人比花娇。她微微垂下眼睑,淡笑不语。
薛母含笑开口:“缘分的事哪里说的准,左右这丫头还小,得找个合适的才好。”
宝钗的年纪不能说小了,比她小的宝琴马上就要成亲,黛玉也已经定亲了。在场的夫人奶奶里便有与她同龄的,都已经为人妇为人母。
宝钗陪伴公主,婚事上腾挪的余地大些,但也不能说年纪小了。
其中一位年纪大些夫人不赞同道:“孩子的终身大事,你也该上心些。你家这丫头人品这才出众,可莫要耽误了!不知你家有什么要求,若有好的,我给留意着些。”
这位夫人是京都上层出名的热心人,地位高、认识的人也多,过去撮合过几桩婚事,说这话也是一番好心。
薛母不好推脱,也不能说出燕郡王之事,只能按照以前的要求随便说了几条,便借口宝琴的婚事不能喧宾夺主,把此事敷衍了过去。
*
很快便到了吉时,伴随着吹吹打打的喜乐,梅家的迎亲队伍到了。
梅家很是用了一番心思,
迎亲队伍人很不少,腰间都绑着一根红带子,喜气洋洋。还安排人沿途分发喜糖,与众人共享主家的喜气。梅大郎端坐在高头大马上,脸上带着灿烂的笑意。
无论知情还是不知情的,都很能理解梅大郎的高兴。
不知情的人看来,梅家能与新晋的皇上心腹薛家结亲,自然是好事一桩。
而知情人却知道梅家原来多嫌弃这桩婚事,甚至一度想要悔婚,只是薛家六爷在危难之时救过梅家,有恩在先,倘若无故悔婚,梅家名声必定一落千丈,他们家乃书香门第,无论做人还是做官,名声都鼎鼎重要,故而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下这桩婚事,可是心中如何能没有不甘呢?
没想到峰回路转,薛家主支居然青云直上,且对薛六爷一家颇为照顾,叫梅翰林一家大喜过望。
有了薛虯支持的宝琴,即便出身上依旧不能与梅大郎般配,但实际带来的利益可不小了,勉强也能说门当户对。既不用退婚损害名声,又能得一个合适的妻子,梅大郎如何不高兴?
他高高兴兴地到了薛家,高高兴兴迎走宝琴,高高兴兴地举办婚礼。一转眼便到了第三日,宝琴该回门了。
六叔、六婶和薛蝌依旧留在京中,宝琴回门自然也是回伯府。
新婚的宝琴穿着一身水红色新衣,脸上带着初为人妇的娇羞与喜悦,容光焕发、光彩照人。梅大郎待她亦小心翼翼,十分体贴。
这几天宝琴过得的确不错。
梅家并非没有礼数的人家,实际上他们行事颇有章法,并非刁钻蛮横之人,否则当初薛六也不会同他们交好,更不会放心与他们定下婚约。
只能说人性使然,当自觉利益受到侵害之时,人总会暴露出最丑陋的一面。但这并非就说明他们不是好人了,至少在不涉及利益的时候,他们不会磋磨宝琴,甚至比一般人家对儿媳更好。
婚后宝琴只象征性地站了一次规矩,婆婆待她温和,夫君也十分疼爱尊重,家中连个通房也没有,院子里的管理权也交给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