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第2/4页)

由小概率的随机事件作为起点环环推进,最后招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这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见到,但在虚拟创作中却是很常用的手法,依靠这种随机性和必然性结合带来的魅力,历史上诞生过很多部有名的荒诞喜剧和暗含黑色幽默的现实讽刺剧。

【因果蝴蝶】本就诞生于书本作品,和林雯之的【妙笔生花】相性很好,而只要能够构建起理论联系,概念类的异能就拥有了成功发挥的可能性。若将【因果蝴蝶】的发动理解为一部荒诞派的剧本,再投射于现实,那么被能力卷入其中的人皆为演员,他们冥冥之中被或幸运或不幸的随机事件推着走,本来平淡无波的生活就此出现了转折。

以生活为底,人为演员,将故事呈现,即为【戏剧舞台】。

为了保证故事中的角色自己是不知情的状态,所作所为皆出于本心,闻绛和林雯之不会跟实验对象们讲解其中原理,只让他们生活一切照旧,甚至直接把这事忘了都行,之后也没做过任何干涉,可以说是一直都保持着放养。

听着简单,真的操作起来需要注意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前期最大的难点便是搭建【因果蝴蝶】的推进逻辑和底层规则。

“蝴蝶效应”也好,马蹄铁故事也好,最后的结果都偏向于悲剧,虽然也不指望这一次尝试性的模拟就能随机出灾祸事件,但必要的保护措施还是要做的,而且也不能让好心帮忙的同学因为实验卷入不幸里。

为此,闻绛和林雯之敲定了很多规则作为限制,就类似于剧本征集比赛的条件是“不可以出现任何死伤”,“主角及其亲朋的结局一定都是好结局,不准写悲剧”等等,实际算下来,搭建出这个模拟舞台的过程才是他们最头疼,耗费心力和精力最多的部分。

而就算迈过了这个坎,正式加入了实验对象,也有一个问题仍没有解决:判断实验成功与否的依据是什么。

人活着就在过日子,过日子的每一天都会遇到很多事——怎么能确定一件事的发生肯定与【因果蝴蝶】有关呢?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便主要寄托在闻绛“变强”上,这点其实并不强求,按照林朝鹤所坚持的“过程比结果重要”的教学理论,前期的舞台搭建已经对小组二人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即便模拟实验无疾而终,老师们也不会因此给出不及格。

不过安全起见,倘若到毕业之时都没有结果,这份作业便不能再继续观察等待,闻绛会直接回收掉所有的在实验对象身上做下的标记。

即林雯之所说的“茧”,也是谢启参加实验时所看见的,由闻绛推入他的体内的异能光团。

光团在实验对象体内,便意味着实验者成为了“演员”,有可能受到【因果蝴蝶】的一次性影响。在闻绛“升级”之前,这些演员们就像被扔进迷雾中的毛线球,闻绛拿着线的一端,却无法明确线的另一端在浓雾之下如何行动。

而现在,错综复杂的线在他眼前交织,收束,他感知到线所带来的“结局”。

利用上学日这两天,闻绛和林雯之跟除了谢启以外的每一位参与作业的实验对象都见了一面,他们根据实验对象的情况调整着制作了几版调查问卷,再根据收到的答复整理实验规律,进行总结讨论,午休的时候也形影不离。

进入工作状态的黄金搭档,其革命友谊情比金坚,难以拆散,谢启从周一的时候起就没能和闻绛长时间待在一起,到周五的时候人就像一棵中空的树,外看还挺立着,其实已经蔫巴,他也不好打扰闻绛,只好每隔一会儿看看表,算算距离晚上八点半还差多久。

今天是闻绛的生日,上周日的时候,他们约好了把八点半之后的时间空出来。

傍晚放学时,因为还差一点收尾,闻绛没有坐谢启的车回去,他和林雯之又忙了二十来分钟,在教室里没人后,林雯之终于伸了个懒腰,又长叹一口气说:“总算差不多了。”

“嗯。”闻绛平淡应道,冷淡的表情背后流露出一些熟悉的人才能捕捉到的放松和成就感。

“剩下的就差一个了吧。”还没经历过调查问答的实验对象只剩下谢启,其实根据前面收集来的数据,他们已经整理好规律和结论了,想想自己的搭档过一会儿要和对方约会——她差不多也接受这个有些魔幻的事了——林雯之晃了晃笔记本问道:“怎么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