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完美的人(第5/7页)
林觅道:“怎么说?”
“晁错要削藩,先削吴王两郡,吴王被逼反了,联合诸侯王,发动七王之乱,打着什么口号呢,请诛晁错,以清君侧,这个,眼不眼熟?!”雍正道。
林觅点点头。始皇对此是不知的,自也听的认真。
“然后朝中和派,都要杀晁错,以退七王之兵,这是主和派,柔弱又无能的人,心怀侥幸,特别天真。以为真杀了人就能让七王退兵,却不知道既使杀了人,也退不了兵。七王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雍正慢悠悠的,像说故事似的,道:“景帝当然也知道,主战与主和,天天争吵,除了彼此消耗以外,没有同心的可能,再这样下去,心不能同一,就会出大事儿,所以他要杀了晁错,晁错也必须死。”
始皇怔了一下,暗叹此之精妙。
倒是赵佶呆了呆,有点没想明白这机锋。便看向雍正。
“晁错这个人,其实也是不惧死的人,他应该是请赴死的,他了解时势,为了能削藩,不惜自身之死,也要解决汉之忧虑,帝王之患,因此,他是那种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惜身死的真正忠臣。我想景帝必也如此想,甚至可能还与晁错交过心,”雍正道:“晁错被杀弃市,七王依旧不退兵,朝中侥幸派,主和派,立即失了侥幸,力主战,一战而平七王之乱,汉廷大安。”
赵佶呆住了,这个事是这样理解的?!
赵佶有点沮丧的想,果然啊,他真的不具备帝王手腕,他读史的时候,只以为景帝软弱。哪里知道,他示弱,而同心用强。赵佶是真正的接受现实了。
他真是被这两个大佬皇帝给对比的成渣渣的感觉。
怎么比也是比不上的。
他的确没有天赋,当皇帝到那个地步,的确也是软弱。他甚至可能比主和派,软弱派,更侥幸。
林觅没有注意到赵佶发愣,只道:“这个倒与平三藩之乱有点类似。”
“不错。”雍正笑道:“先帝爷平三藩时,也是如此的,三藩如此之乱,必要平,他们发兵,也是以清君侧为名,所以我清廷也有第二个晁错,先帝爷为此,很内疚,忠臣难得啊……”
“说到你爹啊,他真的了不得,八岁继位,诛大逆臣,平三藩,定弯湾……”林觅笑道:“那个时候,他的年纪也很轻。虽也有意气,却也有一种无前的敏锐。若非如此,三藩反而拖到后面,会很麻烦。”
“是啊,”雍正道:“所以,年轻气盛,也是有好处的。”
说到康熙,雍正的眼神都柔软了。这世上的皇帝,没有比康熙做的更完美的人。一般帝王,有国无家,有社稷,无子女儿孙。可是康熙顾家,顾后院,养的儿子,一个也没荒废。
这样的人,是真的少有中的少有。便是始皇这人,对儿子们其实也不咋的,除了一个扶苏,其它的公子,与康熙的儿子比,还是算了吧。他压根没管过。
不过心里想想,绝对不对始皇说的。
又笑道:“所以,先看看这皇帝的手腕老不老辣。若是不老辣,错失了时机,这战对状态会延迟,只会越来越麻烦。光京中的扯皮就耗人心神了,就得立断!杀人看时机,但是杀对了人,又不一样了。”
景帝虽辜负了晁错,辜负了忠臣,又留下软弱的名声,可是他终究是稳住了社稷。一个会知势,懂示弱的景帝,是无敌的。所以他才能平七王祸乱啊。这一举,有几个皇帝能掐准时机做好。景帝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名声。而事后,他并没有任何解释。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为了不想留下工于心事的名声,也许只是出于愧疚,所以默认了,什么都没有再提。
但他这个皇帝,对晁错,必也是愧疚的。那个当下,或许有很多的无奈和妥协。难堪,而又不敢面对吧。
林觅道:“好,我让老大多打听消息和局势。”
“流民流窜,可有派大臣前来安抚流民?”雍正道。
林觅摇了摇头,道:“只听说有运往前线的粮草,却还没有顾得上流民呢……”
雍正沉默了一下,盘着佛珠,有点忧心忡忡的道:“这个皇帝水准不太行啊,再迟要起□□的,”
比起梁王,其它这才是真正的大祸患。不趁机抚好民,一旦成了势,水都灭不掉的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