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章 青龙盘枢(第2/3页)

这显然是要给个正儿八经的名份了,江郎中的脸色便缓和下来。

大臣中许多人不知道主持仪式的礼部郎中脸色为什么那么臭。

一些人以为此人是不满杨丞相气焰熏天,几有凌驾于天子之上的架势,要当场来个死谏。

他们正打算好好看场热闹,忽然就发现,那位江郎中……多云转睛了。

……

迎接仪式已毕,小皇帝乘銮舆回城,执意要拉杨沅同坐。

好在,这种事只要是皇帝恩准的,那就是一种殊荣,并不是僭越。

杨沅推却不过,只得与赵惇共乘了銮舆。

皇帝出宫,百姓们虽然需要回避。

但是又有“瞻天颜”的习俗,在一些安全路段,是允许民众在警戒线之外围观的。

宋朝的皇帝比起其他朝代,架子最小,显得更亲民一些,百姓们沿街围观就更加随意了。

只是,杨沅与天子共坐,帘笼挑起,一眼望去,便叫人有些一言难尽了。

且不说杨沅比赵惇挺拔、英俊,而且他是习武之人,习武之人的精气神儿那是不一样的。

和普通人在一起的时候,有了比较,那就更加的不同。

二人并坐车中,杨沅端庄威严如关圣帝君,可赵惇虽是坐在正中,却还不及扛刀的周仓看起来威风。

百姓们见了,心中自有一番比较,只觉这帝王气象,确实是转移了。

这一日后,民间便多了一些谶纬隐语流传。

诸如“杨沅门,天子幡”,诸如“荧惑守心,太微移位”……

又有“青龙盘枢,非位而居”。

不过马上就有好事者开始研究,青龙若是杨丞相,那谁是白虎?

这种聊着聊着就开始“破道开跑车”的,自然都是些市井匹夫。

但是这种流言,在这种年代,如果没有大批术士儒生暗中配合造势,是根本不会在民间自发形成规模的。

杨沅回京,也就意味着,他的视线,不再仅仅停留在两淮前线了。

内政、外交、经济、民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诸多事务,皆当其时。

好在现在朝廷上层,虽然有些庸人占位,但也好过以前互相掣肘、互相挖坑的派系之争、立场之争局面。

上层同一个声音,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便不可同日而语了。

至于军事上,杨沅现在的着眼点也不仅仅在一个金国的南京路上。

荆湖方向,川陕方向、西夏方向,乃至凉山州、川峡四路的内乱问题,都是需要他考虑的。

若非他现在有一个执行效率极高的朝廷,内记室、尤其是外记室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只怕他还真吃不消。

如今他在四川五大学宫招募的许多书生士子,在外记室磨砺数年,也开始被他一一安插到朝廷各部。

这些新生力量,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千头万绪,汇聚到杨沅身上,只是需要他来拍板决定的一些重大方向性问题。

如此一来,杨沅终于从繁复事务中腾出了身子。

杨沅不忙了,这比他事必躬亲更加可怕。

这不仅意味着,他对朝廷的掌控力其实更强了。

这还意味着,他的班底中,已经有了太多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

杨沅还朝之后,朝廷和民间,对他还是存在着一些批评的声音的。

对杨沅的批评指责,主要集中在他“徐图中原”的决策上。

大宋的反攻明明势如破竹,为何不一气呵成大举北上?

奇军突击燕京,一举覆灭金国,何其壮哉?

民间发出如此质疑的都是普通百姓。

朝堂上发出如此声音的,就是各地士林以及朝中的御史大夫、翰林学士们了。

百姓们能够获得的信息量有限,大局观和分析能力也不足,只是凭着本能的感情发泄牢骚罢了。

不管怎么说,他们热切于朝廷北伐,这比他们反对出战要强的多。

所以,杨沅在获悉朝廷有意肃清流言,严惩这种在茶楼酒肆大发牢骚者的计划之后,立即制止了。

民心可用啊!

不能他们的意思与你不一样,便马上视为忤逆狂悖。

如果他们都有你一样的眼光,还要你做什么?

和他们讲事实、摆道理,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