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章 即墨行(第2/4页)

否则金国更早一步获得准确消息,提前布下埋伏于胶州湾。

杨沅此去,可就一头扎进泥潭,再也挣脱不开了。

杨沅与辛弃疾领五千余义军将士突破安丘防线,兵进高密,将至胶州城时,前方忽然出现大批金军。

义军察觉不对,立即收拾阵型,摆开守势,就见一片金人队伍黑压压涌来,几面大旗迎风飘扬。

山东兵马大总管额都的大纛、胶州兵马总管的帅旗、胶水(平度)兵马统制的大旗……

杨沅不禁攸然变色。

如果金人中计,设伏于南下要道,山东兵马大总管额都的大纛就不应该出现在这里。

这是怎么回事?

杨沅心头隐隐觉得不对,但这时已经无暇多想,双方一触即发,大战已起。

金人的战鼓和号角声响了起来,秋风中宛如扫过大地的严霜。

金兵其徐如林,缓缓掩进。

山东义军后有追兵,生路就在前方,但前方已被金人筑成了一片铜墙铁壁。

“诸位,狭路相逢,我们杀过去!”

杨沅摘下了大枪,吴幼瑶默默地握紧了她的降魔宝杵。

她一向不杀人,但今日势必要破了这个戒了。

杨沅的接应船队不可能游走于山东东路各个出海口,随时依据山东义军转移的方向而动。

一则时间上来不及配合,二则这个时代又没有电报机,双方根本无法及时取得联络。

所以,杨沅一开始确定好的接应地点,就在即墨。

眼下只要杀穿金军的防线,就能杀向即墨城,他们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迎难而退了。

既然如此,那就死战。

鼓角轰鸣,人马如潮。

金军从四面八方发动了一波接一波的攻击,喊杀震天。

山东义军生路在前,试图凿穿金军防线,所以也是悍不畏死地冲上去。

山东自古尚武,民间拳师很多。

能随着义军挣扎到现在的战士,身手都相当不错。

双方这一场激战,漫山遍野都是混战的双方士兵。

幸亏额都率轻骑赶来主持大局,他的主力部队匆忙间未能及时调来。

而胶州地方军队,现在有大量汉军士兵。

金国军制尚未完成彻底转型,大量补入的汉人士兵,却没有相应的官兵待遇,基本上还是沿袭以前的“签军”制度,当成辅翼兵看待的。

因此这些汉军士兵士气不高,再加上山东义军的主力也是以当地汉人居多。

大家都是老乡,金军汉籍兵的士气就更加低迷了。

如此一来,决死一战的山东义军,一时间倒没有吃太大的亏。

杨沅和辛弃疾等人也都亲自投入了战斗。

辛弃疾使一杆长矛,左冲右突,悍不敢当。

那杆长矛也不知挑翻了多少金兵,直至折断。

他又拔下腰间佩剑,依旧勇不可当。

他这口剑是祖父辛赞生前托山东名匠为孙儿精心打造,比普通的剑要阔、要长、更重。

辛赞还为这口剑取了个名字“光复”。

只是那时祖孙二人不能公开张扬其事,所以是直到辛弃疾决定起事,这才请辛家庄的铁匠,在剑锷上补刻了“光复”二字。

虽然失去了长矛,但辛弃疾使一口剑,挥化成一团团的寒光弧芒,依旧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带起漫天剑光,四面翻卷,所向披靡。

杨泽使一杆大枪,动作绵延,虚实结合,一旦夺得机会,便立即爆发出势不可挡的力量,一枪紧似一枪,迅如惊雷之迅。

杨泽一个“黄龙卧道”,搪开对面金将的狼牙棒,旋即一个“燕子夺窝”,看似轻巧无比,并不着力,那锋利的枪尖,却是瞬间在对面金将的咽喉处捅了一个窟窿。

“咦?”

杨沅看到杨泽这一路枪法,蓦然一讶。

他记得大哥传他枪法时,可是神神道道的两三叮嘱过他,这是自家祖上传下的枪法,切勿外传云云。

那时的武将世家大多如此,自己的武艺和兵书兵法,全都视为珍贵传承,绝对不外传的。

这也是武将常能成“家”,父死子继,代代为将的缘故。

可杨泽刚才这一路枪,不就是大哥传自己的枪招吗?

要说区别,那也只是杨泽这一路枪略有瑕疵。

比如方才这一刺,肘抬的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