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妙笔如花(第4/5页)

一旦出家,那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因此,卢承泽认定,当时高氏承受奇辱含忿出家了,她是出家人了,不需要再对张宓承担“父子关系”的义务。

滕寺正扯起孝道大旗咆哮,尔等欲推翻孝道乎?

萧榜眼就端起董仲舒的牌位,你在质疑“董子”对孝道的理解?

卢探花则笑若天官赐福,出家人你还不放过?

你问问天下间佛道两家哪个同意?

双方代表至此都祭出了“核弹”,一时间各有忌惮,马上回去号召本院所有笔杆子,集思广益,寻找新的突破点。

苏主编对此很失望,你们都消停了,我这临安小报写点啥?

大家对此都很关注的好吧?

这时候,不甘寂寞的刑部跳了出来。

刑部当然也是针对都察院的,只不过现在站在正面和都察院硬刚的是大理寺,刑部纯粹成了一根搅屎棍。

这根搅屎棍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问,张宓翻供不承认杀人,是否应发回都察院重审?

二问,张宓究竟是和奸还是强奸。

三问,在这整个案件中,被所有人忽略了的张宓的儿子,现在仍在成都路任职的张佑该如何处置?

为父相隐本无可指摘,但是当事情发生之后,他不该休妻吗?为什么要让父亲和妻子继续这种丑行?

他真是出于孝道为父相隐吗?还是为了他自己的声名和前程,选择了默许与纵容?

刑部这么干的本意是为了打击都察院的气焰,但是第一条的话,大理寺就不愿意。

张宓翻供,他翻个毛啊,大理寺又不傻,这案子翻不了的。

如果把他打回都察院,天知道他又会招些什么出来,到时候大理寺岂不是更加为难?

所以大理寺的笔杆子们还得分心出来,抗辩刑部的质问。

而对于第二条和第三条,都察院也自有解释,三家掐起了罗圈架。

这时礼部不甘寂寞,也插手进来。

礼部是站都察院的,但是司法的事情,本来是轮不到礼部出头的。

不过你们既然都在拿孝道说事,那能把我礼部抛到一边儿吗?

所以,礼部堂而皇之地杀入了战团。

“临安小报”写的飞起,原有版面已经不够用了,居然开了增刊。

这个时候,都察院冲在最前沿的,是榜眼萧毅然和探花卢承泽,状元杨沅忽然又神隐了。

但是因为三方辩论之激烈,各方都忽略了他。

既便偶尔有人想起他来,也认为是因为他与张宓众所周知的恩怨,为了避嫌,才脱身事外。

这倒是让大理寺和刑部松了口气,因为他们都认为,杨状元的一支妙笔,比萧榜眼和卢探花加起来还要犀利。

如果杨沅也出面,那就更加招架不住了。

而杨沅这段时间实际上正在筹谋着另一件事,他如今怎么可能手上就只一件事,了结一件再办一件。

赵瑗打算去巴蜀一带巡幸,这在大宋历史上都是很罕见的行为。

皇帝一旦成行,对于金国和西夏来说,必然会有一番解读。

要让对方做出什么样的误判,这就要对巡幸过程中做些什么进行巧妙的设计了。

其二就是,皇帝避开临安这个风口,是出于谨慎原则,留下一个可以收拾残局的人。

所以,赵瑗不在临安期间,副皇帝阁下可以干些什么,可以干到什么程度,给官家预留哪些扣子,一旦事不可为时,好让他及时回来收拾残局,这些都要预先进行设计。

所有这些,都要考虑到宋国与金国、西夏三方的关系和力量对比。

还要考虑大宋内部涉及的各方势力,这些派系势力的立场、实力,其领袖人物的性格可能产生的反应等等,都要考量在内。

所以,不是仅仅擅长危机公关手段,就能解决好的。

杨沅在此过程中,顶多是利用他所擅长的东西,从常人不太容易考虑到的角度,去进行技巧设计。

至于朝堂上三法司的争执,以及越来越多赤膊下场的官员们之间的激辩,杨沅浑不在意。

他在等,等国子监和太学的学生们砸破这口酱缸,揭开“不杀士大夫”的遮羞布。

国子监和太学加起来两千多名学子,这还不包括国子监下设的武学的几百名武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