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第2/7页)

林秀才欣然答应。

但是,他们要想干完活再说!

现在别说安丘县读书人了,沾桥县,乃至州城读书人。

甚至整个曲夏州读书人,都知道今年安丘秀才文章好的原因。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说那么多大道理没有用!

还不如赶紧亲身实践啊!

安丘县的读书人,就是靠着这句话,才有今日的成绩。

不出意外的话,更多人会因此效仿。

这句出自《周礼》的话,不就是最好的印证。

别说读书无用了!

非常好用,就是你们不知道而已。

林元志如愿跟着纪大人离开。

这次从安丘去往沾桥,只需要半日即可。

但纪楚并未直接过去,而是带着身边人逛了整个安丘县。

纪楚带着纪振,追风。

以及林元志,还有留下的沾桥县夫子秀才书生。

一行十几人在安丘县郊外逛。

主要目的是检查各地修的道路。

虽然之前也来看过,但这次不惊动各地官吏的审查,则是额外的事情。

纪振跟林元志还好。

他们都是看着安丘县一点点发展起来的。

而沾桥县众人则对此尤为震惊。

大家都是边关县城,为何如此不同?

若不是见过安丘县各地的情况,都要以为天下间所有村子,镇子,都像沾桥那般破旧了。

两地相隔不远,差别也太大了。

看看人家各地的水车,道路。

以及远远眺望村子里的房屋。

并不是破破烂烂的矮房,而是一间间漂亮的屋子。

沾桥县能去读书的书生,家境都不会太差,但他们不是没见过沾桥普通村民的房屋。

两者真的没法比。

那沾桥夫子嘴唇颤抖,他家的房子都没这样好啊,他还是领着县学俸禄的。

纪楚看着大家的表情,没想到还有这样意外的效果。

他真的单纯查看道路情况啊。

工程做完了,不验收是不可能的。

一路走过来,大部分道路完成得都很好,看来各地确实认真在做。

有了这些道路,对本地的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不过这一趟下来,沾桥县的人却越来越精神。

他们县也能做到的吧。

之前安丘县还不如他们呢。

现在却发展得如此之好。

说明沾桥县也能行!

说话间,众人从安丘离开,去往沾桥。

中途休息时候,依旧在童家茶馆歇息。

现在茶馆里还兼卖阳春面,说是来往的人多了,不少人都想吃点东西。

看来这条路的好处,已经逐渐显现。

五月初六,纪楚到了衙门。

来往次数多了,大家已经习惯,不过看到大人身边又有个年轻人,难免好奇。

得知他就是今年的州案首之后,更为惊讶。

衙门马典吏,成捕头,傅书吏挨个过来看热闹。

只见这个年轻人长得黝黑,身强体壮,笑起来甚至有些憨傻。

而且他过来的目的,还是学种棉花。

好好的新秀才,州案首,竟然学种棉花?

沾桥县衙门的人更加明白,这棉花有多重要了。

虽说现在都在等着夏收,但还是能抽空琢磨一下种棉的。

纪楚看了看时间,知道事不宜迟,若再不行动,就要赶上夏收农忙,到时候他就不是去送好事,而是添乱。

“明日上午,马典吏留下看家,成捕头跟傅书吏同本官一起,去往白家村白婆婆家中。”

去那做什么?

纪楚指着外面的骏马道:“送马跟礼物。”

“夏收之后就是种棉花,而曲夏州各地对种棉有信心,多半也因为她的棉花要术。”

这次过去,便是代表官府郑重感谢。

只送骏马似乎不好,大家都说送礼成双,纪楚干脆又置办了礼物,代表大家前去感谢。

因为纪楚明白,只要一个冬天,所有人都会拜服白花妹,明白她老人家到底有多重要。

以后把她拜为棉花神仙也不为过。

沾桥县众人立刻着手去办,傅书吏还道:“请县城的锣鼓班子一起?”

“那是极好的。”纪楚连连点头,“你们都辛苦了。”

“夏收一过,还要种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