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令周嘉慕回京述职,……(第2/4页)

这个选择很艰难,但答案也很明显。

萧国英是肯定要赶回去的,但在赶回去之前,他还是想尽力扳回一城,打出一两场胜仗,再尽可能保全军队的实力。

周嘉慕都猜到了他的处境,又怎么会让他如愿呢。

周嘉慕不仅没有中计,还借着萧国英的急迫心理,反手给萧国英挖了两个坑。

要换作其它时候,萧国英一定不会上这个当的,但这一回,他结结实实把两个坑都给踩了。

而太子和萧家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催促信,已经有足足十二封,可见京师事态之紧急。

萧国英怅然一叹,从信使,同时也是自己族弟手里接过第十三封催促信:“我给你调一万人,你今夜带着他们先赶回京师。”

“七哥!”族弟急切出声,想要开口劝说。

萧国英摆摆手,颓然道:“放心,我就晚你大半天出发,不会误了大事。”

萧国英留出的这大半天时间,就是为了带领主力部队尽快撤回燕云十六州。

大穆军队已经没有多少战意,等他一走,大穆最后一点士气也会崩溃。

这些士兵要是全部折损在了前线,燕云十六州就无兵可用了。

战争失败还能接受的范围内,要是燕云十六州丢了,那才是真完了。

萧国英这边一撤退,周嘉慕那边就知道了。

说实话,萧国英一心要回撤,周嘉慕还真没办法把他留下来,但周嘉慕也不可能让萧国英舒舒服服撤退。

他即刻调动大军,命大军从三路压上,尽可能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

双方的交锋你来我往,十分激烈,而这一切都是在短短几天内发生的。

朝廷这边刚收到永庆帝的死讯,没过几天就收到了一封接着一封的捷报。

在最后一战里,燕北军至少杀伤俘虏了四万余名敌人,而燕北军只付出了极小的代价。

从战损比来看,这绝对称得上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满朝震动。

周嘉慕打出的战果实在是太喜人了,多少年了,大燕与大穆相互对峙、你来我往多少年了,何曾取得过如此漂亮的战果。

因为大穆擅骑兵,而骑兵来去自如、转进如风,所以绝大多数时候,两国之间的态势都是穆攻燕守。

可现在,大燕一口气杀伤了大穆那么多有生力量,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大穆都只能收缩防守,再也无力南下侵扰燕北。

有些个脑子比较发热的朝臣,还喊出了要继续向北打,趁着大穆局势混乱,一口气打进燕云十六州,光复失地的口号。

别说,放在半年之前,朝臣都认为大燕可以试着收复燕云十六州了。

现在取得了如此大的优势,收复的机会好像就更大了。

不过因为霍世鸣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大家也就是试探性地开一开口,不敢再像以前那样串联起来上书。

可是,这个提议刚在大朝会上提出来,就被季衔山给驳斥了回去。

“一连征战半年,燕北军早已兵马疲敝,而且我军为了应敌而囤积的粮草都消耗一空,兵械也大多需要维修更替。

“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和攻进敌人的地盘,岂能一概而论。

“短时间内,我军不宜大动干戈。”

在最后一战里,燕北军确实没有付出太大的伤亡,但其它方面物资的消耗可不小。

维持二十多万正规军和超过十万后勤军的吃喝嚼用岂是易事?

而且他们不是只要保持基本操练就行了。

他们是要时刻待命,时刻警惕,随时都可以在主将一声令下后就投入战场战斗的。

战争从来都不只是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

它还是一笔政治账,一笔经济账,打的是后方的政治,打的是后方的经济。

再打下去,大穆未必能反败为胜,大燕也绝对好受不到哪里去。

朝中不少有识之士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但季衔山才多大,能这么快就想通其中关窍,还能顶住诱惑,当场开口驳斥回去,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

季衔山在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后,微微偏头,语气里带着征询:“母后,你以为呢?”

御座之后,黄色幔帐垂落。

太后垂帘而坐,声音从幔帐后传遍朝野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