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第2/3页)
大箱子里面放着的是好几个不同材质的“容器”,有铁质的,铜质的,甚至陶瓷和竹筒制作的也有。
“没错,地雷。”商悯指着箱子里面的各式容器,“内部灌装火药,一共制作了两种样式。一种是绊发,把连接着引信的线露在外面,敌人踩过去,线断了,埋在地下的地雷就会触发。另一种是钢轮激发,马蹄或者人的脚踩踏上去之后会压动里面的机关,让内置的钢轮转动,钢轮与内部的火石摩擦爆出火花点火,轰的一下,敌人就会被炸上天了。”
其实还有更多的地雷激发方式,但是商悯只让人研究了这两种,因为地雷这种东西求的就是一个快和稳定,快速激发以及稳定激发,搞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没什么用。
“这几种材质有什么讲究吗?”宋兆雪蹲下来好奇地敲敲打打。
“主要是考虑防潮。”商悯道,“如果用陶瓷,里面可能会积累水汽,到时候火药就点不起来了,用竹筒灌装也有这样的毛病……用铁或者铜的话,造价太高,对工艺会有更多的要求,但是没有别的办法。”
用陶瓷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制作好模具,往模具里面灌装泥浆,然后推入窑里集中烧制,甚至可以达到批量生产的效果,速度非常之快,而且成本还比较便宜。
现在商悯这边生产的地雷陶制的占多数。
为了避免水汽入侵,只能内外上釉。又为了压缩成本,商悯给出的标准是“保证火药灌装后三个月内不受潮”,三个月的保质期不多不少,既能保证库存也能保证消耗。
不过铁质的地雷模具还有一个陶器无法比拟的优点,那就是杀伤力大。
一个地雷炸了,成千上万的铁片散开,对人和马造成巨大的杀伤。
商悯已经在命令工造司的人研究专门的破片地雷了,让模具内壁多一个夹层,里面填装铁砂铁片,炸开之后杀伤力更是恐怖。她甚至想研制手雷,但仔细思考后觉得手雷的可行性不大,因为不太有应用场景,打仗的时候都是大军交锋,把手雷丢出去,容易伤到自己人。
如果是单兵作战,手雷倒是一个很好的东西。而且手雷的制作工艺比地雷要复杂很多,因为它必须小巧便携,还要有足够的稳定性。
制作手雷不成,商悯就把目光移到了炮弹上。
田柯所研制的投石战车射距极远,而且还可以灵活地用绞盘调转方向调整投石角度。它甚至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安上战车底座之后可以变成在地上奔跑的战车,拆掉底座抬上城墙,则可以变成城上投石器械,与火炮配合。
田柯甚至还在图纸上画了滑轨的样式,按照他的设想,可以把这些投石器械安装在滑轨上,只需要用人力拉着就可以做到在城墙上快速移动,迅速调整投石阵型。
简直是天才!
投石车当然不只可以投石头,还可以投掷预制好的炮弹。
将一个巨大的破片地雷放在投石车中投掷,它一落地就会爆发出巨大的杀伤力向四周散射,简直是战场利器。
“这、这些东西已经投入战场了吗?”宋兆雪惊悚地问。
“地雷已经投入战场了,破片地雷还在研制。”商悯答,“不过应该也快了?”
她提供的想法和图纸,精准度是非常高的,因为这是她前世就有的东西,她只需要提供一个正确的思路就好。
武国的工匠只是受到思维的局限想不到而已,商悯根据自己脑海中的知识稍微一点拨,可能会困扰他们数月乃至数年的难题,通常都不再是问题。
现在这些地雷都已经被埋在城外的沟壕附近了。
其实原本可以埋得更远,但是再远一些,可能情况不是很可控。
因为火药会散发出浓重的气息,商悯怕苏蔼能闻到。
地雷不是不能破解,施以巧力是可以从地下挖出,如果埋在再远一些的地方,这些地雷就脱离了武国的控制,说不定会被苏蔼拿到手。
商悯当然也做了一些弥补的手段,比如说将罐装火药的铁壳子和陶瓷壳子浸泡在特制药水之中,晾干之后再灌装,以掩盖里面的火药味。地雷埋到土层下后气味减弱,也不一定会被发现。
但即便如此,商悯还是很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