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诸葛亮司马懿刘协之辩(第2/3页)

他这个当甩手掌柜的天子都这么忙,如诸葛亮、司马懿这些被他拉来当牛马的臣子们就更不用说了。

为了减轻大臣们的负担,刘协把留宫处理政务改成了轮班制,而今日负责在宫中协助处理政务的是司马懿和诸葛亮,他们二人被刘协留下来一起用膳。

普通百姓都以为天子顿顿山珍海味,但这在皇宫里是不存在的,因为无论是刘协不喜欢奢华而崇尚简朴。

除却是那种大宴、否则不会多么奢华。

哪怕今日刘协留下司马懿和诸葛亮一起用膳,也不过是三四小菜配上一煲汤而已。

当然了在做法上称得上是别具一格,这是刘协专门教宫中厨子们的做菜方法,毕竟这个时代的烹饪方式太过单一了。

“陛下衣食简朴、与民休息,实在令臣钦佩。

司马懿毫不掩饰自己对刘协的称赞之意,虽然是拍马屁,但说的也是实话。

刘协闻言摇头说道:“比起我大汉更多的百姓,这些菜食已经算是奢侈了。”

“不知等到天下一统之后,我大汉需要多少年才能重现文景二帝时的繁盛气象。”

战争的损耗不是短时间能恢复的。

尤其是大汉历经这么长时间战乱。

人口、粮食、制度,都需要慢慢恢复,而这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诸葛亮端着汤碗,闻言微微笑道:“有陛下在,臣相信要不了十年,天下便能大治。”

“但仅仅如此还不足够。”

刘协叹息一声,现在的大汉距离盛世还有很远的路,必须要进行改变。他思索了许久觉得现在是时候该为改革做出准备了,不能什么都等到天下一统后才开始搞。

听到这话,司马懿不禁开口问道:“不知陛下有何良策想要施行?”

司马懿擅长揣摩心思,他看见刘协这般神色,他隐隐猜到天子又想到什么决策了。

“朕的确有一些想法。”

刘协并未否认,放下手中的酒樽说道:“朕打算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诸葛亮和司马懿闻言脸色顿时一变。

提高商人地位?

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商人最贱。

因为任何朝代农耕都是第一位,商人被视为投机取巧赚钱的人,所以向来地位低下。

而刘协如今却说要着手提高商人地位,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倒反天罡!

司马懿略显急切地说道:“陛下,此举恐怕会引起天下百姓们的不满,而且对于国体有极大影响。”

“商人不事生产,朝廷岂能支持他们发展?”

不止是司马懿反对,就连诸葛亮也点头说道:“司马常侍所言不错,若陛下要开放政策支持发展商业,那么从商之人必定大大增加,届时农业不举,国家危矣!”

商人不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便可以赚取大笔的钱财,而代价就是地位低下。

哪怕一个商人再有钱,农民见到他也可以不屑一顾,路上相见也是商人避让。

虽然说是这么说,实际上还是有钱的商人权势更大,但若是让百姓连这最后一点表面上优越都没了,那么国家就会大乱、后果不堪设想。

刘协并不诧异两人的反对,但他没有第一时间届时,反而问道:“仲达、孔明,朕问你们一个问题。”

“藏富于民和藏富于国,哪个更加有利?”

这是一个宏观论题。

藏富于民是指,一个国家的财富分布在本国国民的手里;藏富于国是指,一个国家的财富全部集中在国家的掌控之中。

双方有利有弊。

藏富于民:本国的人民富有,生活富足,但国家的支出及掌控却不丰富。

藏富于国:国家掌握了大部分的财富,可自由支配,但国民手里的财富却少的可怜或者不富裕,自由支配的财富低。

诸葛亮和司马懿互相看了一眼,纷纷打起了精神,开始辩论这个问题。

“臣以为,藏富于国更加有利。”

“国库充盈才能让军队兵强马壮,国家安稳强盛,方能庇护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若国都不强百姓何来安稳耶?”

司马懿第一个说道。

藏富于国,是大多数皇帝都向往的境界,但是少有朝代能达到过。

司马懿话音落下,诸葛亮便摇头道:“若藏富于国便能让国家安稳,敢问秦国不强盛富庶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