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没玺印的诏令能叫诏令?以忠臣之名(第5/8页)

太史慈点了点头:“听闻他们已经在府外等了数日了,国相为何不见他们?如此恐对国相声名有损。”

称病只能逃避一时,要是一直称病不见两位使者的话,孔融难免会遭到旁人诟病。

两位使者中纵使有一位是假的,但也有一位是正儿八经的天使。

“唉……”孔融叹息一声,有些疲惫地说道:“两位天子孰真孰假,我现在无从分辨,不敢贸然前去。”

“我担心若是先去了假的那处,奸贼会将我扣留软禁,然后以我的名义欺骗天下人。那样的话我岂非置真正的天子于不利境地?”

孔融并不是怕死,也不是怕以身涉险。

他怕的是自己会被曹操或者袁绍利用。

对方都敢假立天子了,还有什么不敢做的?这才是他真正顾虑的地方,所以才迟迟不愿接见两位使者。

“国相,我愿护送您前去觐见天子。”太史慈脸色肃然,“若国相遭到奸贼扣押,我虽不能保国相平安,亦可拼死杀出重围,代国相将消息传出,让天下人知晓奸贼的真面目。”

“子义……”孔融有些动容,“此事与你无关,你无需以身涉险。”

此行的凶险程度堪比龙潭虎穴。

别说是太史慈孤身一人了,就算让他带上几千兵马又如何?

只要进了许县或者邺城,再想出来便难如登天。

那可是曹操和袁绍的大本营所在!

即便是在城外等待不入城,也有被截杀的风险。

曹操和袁绍两人,可不是什么善与之辈。

“国相于我有恩,家母再三叮嘱,不能不报;而且我即将要带家母离开北海郡,在此之前便让我为国相最后做一件事吧。”太史慈神色诚恳,目光坚定。

听到这一番话,孔融心中非常感动。

他知道这只是太史慈的托词罢了。

数年前他被黄巾叛军围困,太史慈冒险突围为他找来援兵,就已经报答了他照拂其母的恩情。

“既然子义愿舍命陪我,我便不再拒绝。”孔融站起身来,心中已经有了决断,“我孔氏世受国恩,天子有难,不能不思为天子解忧。”

“子义认为我应该先去哪里?”

为了保证严谨,无论是许县还是邺城他都是要去的,把两个天子都见上一见,再看看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先去见哪个天子。

太史慈稍作思索,说道:“先去许县吧,许县离得比较近,去完许县后可以直奔冀州。”

“善。”孔融点头认可,接着走出书房,带着太史慈来到了国相府门口。

见到孔融出来,国相府外的众人瞬间激动了起来。

“国相!是国相!”

“国相出来了!”

“不是说国相在养病吗?怎么露面了?”

“定是拖着病体出来见我们的。”

“莫非是要给两位使者答复了不成?”

“不知道国相会接受哪位天子的诏令。”

……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孔融,期待着他的决定。

许县使者和邺城使者第一时间就迎了上去,异口同声地说道:“奉天子诏令,请国相前往许县(邺城)觐见!”

两人说着,纷纷双手将天子的诏书奉上。

看着眼前的两份诏书,孔融直接一手一份,全部接下。

许县使者和邺城使者顿时愕然。

许县使者不由得问道:“国相这是何意?为何要接那伪帝的诏令?”

话音落下,邺城使者便劈头盖脸的怒斥他:“国相面前休要胡言!我这诏令有传国玉玺玺印,你手中的可有?”

又是传国玉玺,许县使者只觉得异常憋屈。

明明他那里的天子是真的,可偏偏没有传国玉玺。

这诏令和对方的对比,顿时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

就在两人即将吵起来的时候,孔融开口了。

“两位勿需争执。”孔融拿着两份诏书,神色平静地说道:“老夫亦不知道哪位天子是真,哪位天子是假,因此许县和邺城,老夫都会去一趟。”

“等见过两位天子之后,孰真孰假,老夫自有判断。”

“明日一早,老夫会出发前往许县,随后再去邺城。”

说罢,孔融便不再多言,直接转身回府。

只留下面面相觑的许县使者和邺城使者,以及惊呆了的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