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五章 风云(上)(第2/3页)

骑兵的总数在千人以上,每个人的鞍旁都挂着长枪长矛,鞍桥两侧分别悬弓带箭,骑士本身则在腰间悬挂长柄直刀或者铁骨朵之类的短兵。在他们的从马上,则是干粮和甲胄,有些擅长射箭的骑士们还带着用于下马步战时的长弓和备用的多个箭袋。

这便是拐子马骑兵了,他们过去以后,跟上的才是能够身披重甲,执锐陷阵的铁浮图。

铁浮图骑兵们的战马普遍要更高大雄健,从马的负重也重,长途奔行之后,泥泞痕迹一直溅到马腹,阿里喜们更是灰头土脸。为了渡河时的安全起见,所有骑士都牵马步行,饶是如此,桥面上依然蹄声轰鸣如雷。

骆和尚等着铁浮图骑兵踏上河道西面的高阜,才招了招手。

铁骑之中,闪出一将。

“见过慧锋大师。”郭阿邻郑重行了军礼。

“你兄长呢?”

“兄长将自己的马匹借给了病号使用,自家与步卒一同行军,当已过了云集桥。”

这种与基层士卒同甘共苦的作派,倒确实是郭仲元的本色。若非平日里爱兵如子,又怎能在战时用兵如泥?

骆和尚转头往云集桥看,只见先期过河的士卒列成一个个横平竖直的方阵,阵列坚固如磐石,而阵中人笔直肃立,全无交头接耳。

沿河的堤坝上有人匆匆赶路,那是郭仲元看到了骆和尚身后的旌麾,带了几名部下赶来。

骆和尚也不多话,直接递过军文:“主公已经拿下了归德府。尹昌所部沿河强行军二百里,与主公汇合,击溃了完颜兀里、纳合合闰两部万余众,正扫荡周边残敌。主公有令,要你部继续急行军,五日之内赶往归德府,组成重兵集团进迫开封。”

郭仲元这一支兵,在击败成吉思汗之后,心气和斗志都被激发了起来,自上而下都以定海军中头一股能打硬仗的强兵自诩。

但郭宁一直没有给他们出外镇守的任命,而让他们安心调整本军所属的田亩,安排将士们轮番回乡探亲。

足足养精蓄锐了大半年,郭仲元麾下的将校也不断充实,调入了许多经历过军校训练的骨干在内。最终兵力到了万人以上的规模,其中步卒七千,轻重骑兵一千五百,随军负责辎重、后勤的阿里喜又有四千余。

直到二十天前,耶律楚材召见郭仲元,向他展示了郭宁的手令,他才知道,己方将有何等大胆的行动。

此前郭宁在海州停留,打着保障海上商路的旗号,督促扩建朐山、东海等港口,并在港口范围内兴造了大规模的仓库。结果完工以后,第一批大举到达海州的,并非南朝海商船队,而是从天津府出发的郭仲元所部。

郭仲元在天津集结兵马,编组物资粮秣,做长途行军作战的准备,用了三天。

从天津到海州的海路,用了十天。

兵马下船后立即行军,边行军,边恢复建制,有跟不上掉队的,也绝不驻足等待。从海州到徐州,四百里路程,他们用了六天。

接下去,是从徐州到归德府的三百五十里,郭宁给了他们五天。

自古以来的强兵,多有擅长急行军的。不过短时间的奔袭,可以通过丢弃辎重,催逼将士的底力来实现。二十日里由海转陆,再长途奔走七百余里,对军队的训练水平、保障水平和士气,还有将领的指挥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

郭仲元展开军文看过,将之阖上交给傔从:“大师放心,郭某必定及时赶到。然则行军到此地,粮秣物资消耗甚多;另外,各部都需有经验的乡导引路。”

“徐州城里的储积,已经拨了一半出来。骡马、车辆、随行人丁齐备,还安排了医官若干,就在城北七里沟候着。”

骆和尚说到这里,看看身旁。

刘二祖此前得郭宁承诺,与骆和尚同为此行的副帅。可是定海军的整个体系轰然运转以后,他便明白,自己在泰山周边经营的局面与定海军的武力相比,无论各方面都差距极大,在拿下徐州之后,红袄军余部越来越像是配角了。

于是这几日里,他便愈来愈多地做了看客。不熟悉刘二祖的人,只当骆和尚身边跟了个老农。

虽是看客,安排地方乡导之类还不在话下,此时刘二祖挥手示意,立刻闪出数十条精壮汉子:“这些都是真正的地里鬼,闭着眼睛也能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