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完结章(下)(第13/16页)

一刻钟之后,薛瑾安收到了一封翻译好的信,一封孝静懿皇后钟焉的绝笔信。

信的内容佐证了薛瑾安的猜测,不过有几点不同:其一,张景华并没有收皇帝为徒,皇帝是偷学的;其二,慧贵妃是自杀;其三,皇帝要长命蛊不是为了长生,是因为他需要续命。

慧贵妃当年确实成功生产,只是产后虚弱身体逐渐失去生机,先帝厌恶那个孩子也是真,之所以留了他一条命,就是想用儿子的命换慧贵妃的命,慧贵妃最终得知了此事,于是自杀身亡。

值得一提的是,钟焉在描写这件事的时候一直用的皇帝的视角,写完之后才提了一句,“他说得如同亲眼所见,贵妃自绝而亡我是信的,可说他青青白白我却是不敢信的”。

也就是说钟焉认为慧贵妃之死有皇帝在其中推波助澜。薛瑾安在废宫见过幽灵公主形态的慧贵妃,而从她的话也能判断出,她哪怕是自尽,也不是那么心甘情愿的自尽。

而且先帝都就将孩子给调换了,不应该将长命蛊的真相告知慧贵妃才对,所以很有可能是被人告诉了她这件事,并且以此威胁了她一番,慧贵妃绝望之际只能一死了之。

至于皇帝需要续命这件事,就跟他偷学张景华的蛊术说起。张景华此人,能在周玉树表示不想学蛊之后,就把他的虫子全都弄成蛊虫,心性就可见一斑。

张景华入宫的时候,皇帝年岁不大,没有成年后的心机城府,偷学很容易被发现,张景华又不是什么好人,故意在他偷学的蛊术里动些手脚是很有可能的,而先帝即便是知道也不会管,只怕是吃了些苦头。

或许也正是因此,皇帝才会对慧贵妃出手以报复张景华和先帝。

钟焉信中说,皇帝最初只是对长命蛊好奇,并没有非要觊觎长命蛊,直到他发现自己生不出一个健康的孩子,他才知道自己不正确的制蛊手段,让他自己身体里积蓄了很多蛊毒,这些毒暂且还没有危害到他的性命,但是对于婴儿来说却是致命的。

这就是皇帝登基数年孩子一直站不住的缘故。

皇帝尝试了很多办法解身体里的蛊毒,然而却只能缓解一时,随着他年岁长大,体内的蛊毒也在扩散,皇帝只能寄希望于张景华,答应了他很多条件,张景华不愧神医之名,一出手就让皇帝体内的蛊毒散了大半,他也终于有了一个健康的皇子,也就是薛璋。

但张景华蛊毒存于体内多年,已经溶于血液,没有办法根治,想要活命就必须定期针灸+放血,等到放血也不管用的时候,就是毒入肺腑无药可医的时候了。

皇帝自然不甘心,问他:“活死人肉白骨的长命蛊可不可以治?”

张景华很明白的告诉他:“莫说我现在没制出长命蛊,便是制出了也不可能是给你的。”

两人闹得不欢而散,张景华去了滇州三年,在那里遇见了少年周玉树。

信中钟焉是不知道张景华去滇州三年发生了什么,只说张景华回来的途中去了除南疆外的其他各大蛊师驻地,将所有存世的蛊人全部都杀了,并将有关蛊人的所有相关制作书籍都焚烧殆尽。不仅如此,张景华明明得到了制作长生蛊的虫,却竟然迟迟踌躇不前。

皇帝原本打着等长命蛊制作出来再抢夺的主意,可现在眼看着进度停滞,不想再过提心吊胆的日子的他,偷走了一只子蛊卵,再一次偷师自制。

彼时皇帝膝下只有一个孩子,这子蛊自然也就只能放在薛璋身上。

薛璋死了,七窍流血心衰而亡。薛璋的死让张景华知道了皇帝干的蠢事,而那是钟焉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张景华,聪明的她很快就发觉了事情的不对劲,着手开始调查,那时她根本没有怀疑皇帝,只觉得是张景华有问题,结果就查出这皇宫的地下竟然有密道,而且本该入土为安的慧贵妃竟然就长眠于未央宫的地下。

钟焉只觉毛骨悚然,第一时间就去找了皇帝说明情况,结果可想而知。

在未央宫中“养病”的日子,钟焉慢慢察觉到了很多真相,并惊悚的发现自己竟然再也没见过张景华。

到了那年冬日的时候,已经很久没见过皇帝的钟焉隐隐察觉到自己死期将至,她觉得自己一定要留下点什么,于是便有了这满殿佛经,经文中藏着她燃烧自我的绚丽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