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第4/7页)
方才还在想着用模拟考试这种新鲜花样儿教育家中子弟的书生们则是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若是只给家中人用,难免显得这法子不靠谱,不然为何自己不跟着一起?若是自己也用,又着实下不定狠心自己想法子折磨自己。
好好一场鹿鸣宴后交流感情的聚会不知不觉就成了一群人聚众自己吓自己的沉思会,不知过了多久才有人反应过来,嚷嚷着要不醉不归,好好消一消被明年会试吓到的紧张与焦虑,才把气氛重新扭转回来。
作为一唱一和恐吓住众人的“罪魁”,明瑕与明琢自然是逃不掉的,虽则年纪小,也被硬劝着喝了不少酒,回到家时已经是醉意浓浓。
待到隔日两人完全清醒,已经是日上三竿。
知道两人昨天累着了,恰又是个休沐日,明尚书等到下午才将两人叫到书房,将他们默出来的文章又细细讲了一遍,分析何处用笔精到,何处又有些欠缺。末了,摸着下颌一缕长须,淡笑道:“你二人毕竟年岁尚轻,未经世情,虽说有名师教导,经义也读得熟练,但文章中缺少一股发自内心的‘气’,所以显得不够火候。”
对明琢道,“你兄长比你稍好些,兴许是平日里留意过家事的缘故,多少还知道些这些东西,所以文章便不那么空洞。你便稍有些想当然了,好在也不是什么大毛病,见得多些就能改过来了。”
见两人都敛容听着,明尚书微微点头,接下来说得话却让两人有些猝不及防:“本朝文风素来南方为盛,你们在顺天府虽则桂榜有名,但明年便去了春闱,明瑕虽有可能榜上有名,怕是也要落到三榜,明琢就更不用说了。我的意思,你们明年都暂且不要去,再等一科也无妨,左右年岁不大。趁这时间,多在各地走走,见识一下风土人情,识些世事,跟在你们父亲身边,各自做些杂事,过两年等他们回京时,一道回来,再安心读两年书以备会试。”
咋闻此时,明瑕二人自然大为惊讶,更多地却是对祖父这么早就提及要他们出门游历。
明尚书自从自己官位越来越高,向来看重后代培养,怕自己的子孙因为沉溺于富贵而一事无成,从他们幼时起就有意教导过稼樯之事,也曾经提过要让他们出门游历。
但毕竟是刚放了榜不久,这时候被祖父“赶出家门”,中秋节时恐怕人还在外地呢。
然而明尚书用的是不容质疑的语气,两人自然也不敢说“让我们在家里过个节再出门”这样的话,只得应下后回去思索路上该带些什么。
明尚书要把两个半大的孩子放出家门,自然也不会让他们就这么出门去。不仅亲自挑了家里伶俐忠实的老人,还修书一封从明棠那里借了两个武艺上佳的护卫。
明棠从知道两兄弟的排名就猜到这俩人可能要出门游历去了,接到明尚书的信件会心一笑,弹了弹信纸,心道果然是父亲的风格。
她在裴家现下也算是当半个家的人,护卫们知道世子夫人要挑两个护卫去保护她即将出远门的娘家侄子,不知道有多积极,负责挑人的红缨都有些被这股热情惊到。
但要去的地方是明棠两个兄长为官之地,一路上都是太平地界,又是要跟着两个年岁不大的小公子,武艺虽然重要,却不能单纯以此决定,还要看其阅历。红缨头一回领了这样的任务,听了明棠的嘱咐,还有些拿不定主意,仔仔细细选了人,带去给明棠过了目,见她点了头,方才放下心。
人选既定,隔日明棠就连人带马一起送去了明府。明夫人知道晚辈要远行,虽不舍,也知道对孩子们有好处,一边不舍,一边主持着给他们整理行装。
见到了明棠派人送来的护卫才知道丈夫已经给女儿写了信,连人都选好了,心绪不禁更是难平,抓住机会便要拐弯抹角地讽刺丈夫两句。
明尚书一把年纪,被老妻责怪“事先不与我商量,是怕我知道了阻拦?既如此怎么不从头到尾瞒着我?也太小看人。”,解释了说是怕明棠为难,选人太慢也没得到妻子的理解,也只好把之当做清风拂面,权当做自己没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