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穿越中世纪108(第3/5页)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的,在古代不是不能做成,只是得加钱!不然那么多专供帝王将相的奇观、奇物,后世以为是‘黑科技’的东西是怎么来的?
也是因为太贵了,所以一旦遇到战乱,顶级贵族也用不起了,往往也就失传了。成为了某种程度上的‘未解之谜’——后人打死都想不到,古人怎么做出来的!
当然了,铺木地板而已,还上升不到‘黑科技’的程度。而且也不是必须的,所以这也不会是后续办肥皂作坊的工坊主的门槛。
木地板上,有木条将整个房间分成一个个长条,就像是庄园里长条形的份地一样。这其实是为了方便皂糊铺平的——一锅皂糊能有多少?怎么也铺不满一个房间,将一锅皂糊倒在一个长条内就,更好铺满,而且两边的木条还是现成的高度示意。
另外,不同批次的皂可以在不同的‘长条’内进行,对生产来说也方便得多。
路易莎就见到新一锅的皂糊单倒进了一个木条框内,然后开始‘推平’。这些木条中间都有一个凹轨,一个两边是轮子、中间是刮板的工具,轮子可以恰好嵌进这个凹轨中。就这样一推,比每次手拿刮刀抹平,那就简单多了,又快又好。
旁边还有一整个‘长条’都铺满抹平了的肥皂。这些肥皂已经冷却成型,应该是已经倒进去一天以上了。事实上,已经有工人准确要‘切皂’了。‘切皂’的方式很简单,依旧是一个两边是小轮子的工具,只不过中间不是刮板,而更像是‘钉耙’,不过钉耙换成了竖切的刀片。
将这个‘切皂器’抵在皂上,一个人站在上方,立刻就切入了不算坚硬的皂体内部。刀片的长度经过计算,保证差不多切透铺平的皂,又不会伤到底下的地板——站上去的那个人算是工人中比较轻的,之后他也不会下来。
之后就是别人拉着‘切皂器’走,站在切皂器上的人作为压舱石压着,让切皂器不会在拉动用力的过程中乱动。拉完一整个‘长条’,肥皂就变成一根根长条了。之后就只能用一种滚轮刀去做横向切割了,因为木条上早有一格一格固定标记的长度,倒也不怎么麻烦。
做这些活儿的时候,工人都穿一种‘木板鞋’,就是一块木板,用金属丝固定在脚上。这样可以防止弄脏肥皂,也不会在肥皂块上踩出脚印。
切好块儿的肥皂就能敲章了,这也是路易莎特意定制的。就是一个锤子,锤头部分类似印章,有阳刻的图案。图案中间是一瓶红酒,周围一圈玫瑰花环,上下都有文字。
上方文字是‘红酒皂’的花体字,此时的花体字和后世的不太一样,普遍更花哨,完全可以当作是很难看懂的那种艺术字。真要说的话,后世的花体字还曾经是正体、俗体、印刷体呢——这也是此时学习成本高的一个体现,和华夏古代繁体字一个道理。
下方文字就是正体字了,标明了‘特鲁瓦’。这也是路易莎为以后留的扣子,以后再有其他人加入她组织的肥皂行会,大家都生产一样的肥皂,就可以一起打同样的标记,将‘特鲁瓦’做成一个品牌了。
此时还没有真正的品牌意识,大家更愿意用产地标明一样商品的品质,就像大家说到罗兰西的织锦缎、罗斯的皮草、低地地区的毛织物等等,一听就知道是指的高档货。所以路易莎将‘特鲁瓦’做成肥皂品牌,也算是顺应世情。
而且这也算是对历史上‘马赛皂’的一种模仿吧,马赛皂也只是对东方进口肥皂的模仿,甚至还去掉了最为昂贵的月桂油这一成分。
但通过政策支持,还有国家强行规定了马赛肥皂中橄榄油占比为72%,其他只允许加入海草灰等成分,树立了真材实料、品质极佳的形象,一下就从众多肥皂产品中脱颖而出。做大做强,一度为整个欧洲大陆供货!
不仅仅是马赛有大量生产肥皂的工坊,周边一圈地区也会生产‘马赛皂’呢!
路易莎虽然用动物油取代了此时更加昂贵的植物油,放的碱也从柔和的钾碱变成了钠碱——所以此时的软肥皂洗头,虽然也会让人感觉不舒服、紧绷绷的,但实际没有后世的肥皂那么难受。当然,还是难受的,所以大家如果不是头油得要毡化了,还是不会用肥皂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