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会试放榜大魁天下,不辞冰雪发光散热(第3/4页)

而在彼时的奉天殿上,贾菱一走进大殿,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杨宗祯和叶士高看自家晚辈的眼神非常柔和。

绍治帝看到贾菱这张熟悉的面孔时,也颇有些恍惚。

他听陆英禀告过,今年的会元是贾卿的儿子。

但他没想到,贾卿的儿子,远远看着,居然这样像贾卿。

而在贾菱抬起头时,绍治帝的眼神也柔和起来了。

新会元确实甚肖其父。

只是,不知道这新会元有没有他父亲的本事?

但凡新会元有两三分他父亲的本事,他也就不用担心后辈儿孙无才可用了。

殿试上的种种,与贾璋十七岁参考那年并没有什么区别。

唯一的区别就是,坐在最前面的人变成了贾璋的儿子。

以及,贾璋为儿子押中的题目果然就在考卷上。

贾菱答得很顺遂。

绍治帝也想到了当初答卷答得行云流水的贾璋。

他对贾菱很满意。

绍治元年与绍治二十四年的时光好像交叠在这一刻。

父与子,前与后,两代会元,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传承?

贾菱考完会试后,贾璋依旧要待在家中避嫌。

直到贡院龙门大开,殿试名次也被送到绍治帝御案前,贾璋有生以来最漫长的假期才宣告结束。

在回礼部上衙后,左、右两位侍郎与底下的郎官、吏员纷纷凑过来向贾璋这位主官贺喜。

说的无非是诸如“雏凤清于老凤声”之类的恭维话。

贾璋全都笑着受了。

没错,就是左、右两位侍郎。

因为岳父林如海早在去年秋天时,就已经上疏致仕,正式开始养老了。

时光纷纭,转瞬而逝。

没过多久,就到了新科进士拜谒陛下、会试主考官宣布殿试成绩的日子。

在这一天,黛玉特意为贾璋换了新官帽和新官服。

于是,打扮得格外出色的贾璋在一众上了年纪的阁老、尚书、侍郎中显得格外出众,惹来了一阵善意的哄笑。

而在御驾到来后,中正平和的韶乐响起,贾璋与文武百官、新科进士一起稽首敬祝绍治帝万福。

在这之后,贾璋看着站在他前面的内阁大学士、绍治二十四年会试主考官赵树生出列宣读金榜。

而他宣读的第一个名字,就是新科状元。

“绍治二十四年四月初三日,内阁大学士臣赵树生,于奉天殿奏科举事,会试天下举人取中三百零二名,合请杨宗祯,张泰维,原朴等十一人读卷。“

“其进士出身等第,恭依太祖高皇帝钦定资格,第一甲例取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二甲取五十七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取二百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贾璋往贾菱的方向看了一眼,只见贾菱的神色很淡然,眼神很坚定。

犹如白云悠悠,譬若新燕蓬勃,这样就很好。

与此同时,赵树生低沉沙哑的声音也在这大殿中响起。

他踏上丹陛,对丹陛下的百官与进士们宣读道:“绍治二十四年丙辰科殿试一甲第一名……”

“贾菱。”

听到这个名字后,贾璋生出了一股尘埃落定的感觉。

他脸上浮现出前所未有的喜悦。

看啊,这就是我和我们家皎皎的孩子!

让我们感到骄傲的孩子。

贾璋在心里想。

而在赵树生宣读完最后一名进士的名字后,绍治帝招手让贾璋上前来。

他指着玉盘里的牡丹绢花,对贾璋道:“独占风光三月暮,声名都压花无数,朕早就听说过你儿子是个才子,没想到他在举业上同样能力压群雄。”

“茂行,你这儿子,很像你年轻时的样子。”

“去吧,朕赐你一个恩典,让你亲自给你儿子簪花。”

贾璋感激地看向绍治帝,对绍治帝恭声道:“臣贾璋叩谢圣恩。”

在这之后,他把那朵红牡丹插在菱哥儿的鬓角。

看着面如冠玉的儿子,他拍了拍他的肩膀。

金銮殿上不好闲话私情,于是,贾璋的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他说:“不要辜负圣上的期待。”

而菱哥儿恭声回道:“菱谨遵父亲之命,终身不敢或忘。”

接下来就是御街夸官,琼林玉宴,此中种种,皆不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