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第2/4页)

一进这园子就看到明亮灯光下的广场,还有那不属于乾清宫的大殿。

太监立刻暗示道:“听说皇上极喜欢这里,还说宫里太小,贵妃娘娘建议往后每年在这里多住几日。”

明珠领会了太监的意思,皇上是个勤政的,要是真住在这,这御门听政势必也会换个地方。

什么是政治中心,有皇上的地方才是,就跟前朝政治中心从应天转移到北平一样。

这政治中心转移,朝臣再住在城里就多有不便了,光是宵禁就能卡住大半要上朝的朝臣。

“本官记得这附近土地都被内务府拿下了?”

明珠想起了此事,之前有商贾花大量银子买这边的荒地建园子,大家还跟看笑话一样,说内务府想银子想疯了,这要是御驾真常驻这里,周围不就是第二个内城吗?

“是,畅春园周围预留了不少空地是为太子和众多阿哥备着,娘娘说阿哥们早晚会成家立业,这地得先备着。”

明珠内心复杂,贵妃是一心奔到赚钱上面了,但凡她分点心思在生孩子这件事上,也不至于让他现在进退两难。

前面正殿建房材料没有宫里那么好,毕竟就是个小住的园子,用了上等青砖,跟花费大量金钱从海外购买金丝楠木建造正殿的热河行宫不同,这个园子建造没那么出奇。

表面是青砖,也就黄色琉璃瓦出格了些,这是皇家园子必备。

玻璃制造工艺上涨,加上玻璃价格贬值,琉璃的价格也跟着贬值,琉璃瓦的价格也比往年低了不少。

当然最重要的是运用了温度计和去硫的煤炭,一个提升温度,一个控制温度,两样一起让琉璃瓦的成本降下来。

再加上请了上万人来修这园子,木料用得少砖石用得多,还有水泥铺设地面,才几个月就修得像模像样。

上万人赶工出来的园子,不算尽善尽美,已经能够糊住人了,不过明珠只对那电灯侧目,他心思都放在皇帝的病情上,哪有什么心思欣赏。

太监领着人走了约两刻钟,专门找有光的地方,那昏暗的地方是不去的。

明珠心思没放在这上面,没多久就告辞了。

这时候回京也已经晚了,城门都关了,一想到回去沿途得劳师动众,明珠有些头疼,便吩咐身边的人。

“去,看看周围有哪些人家的庄子先借住一宿。”

这样一想,他有些明白内务府攥着这些土地为何不愁卖了,这是看准了朝中官员不买不行。

上朝真要改在外面,那就得置办一个住宅。

***

昨夜下了一场大雨,早上雨势变小。

她喝着白粥看着窗外飘着的细雨,窗外移植了一棵芭蕉,有那么几分雨打芭蕉点蔷薇的气氛。

外面天色昏暗,屋里可是一点也不暗,电灯开着,皇帝也感受到这份好。

“要是在宫里,这会儿还得点蜡烛,宫里木头多,又怕火。”

他夸赞了几句,“只用水利就能发电,每年光是节省了蜡烛钱就有几万两银子。”

没错,宫里每年购置蜡烛的费用以万两计算。

这时候的蜡烛可跟后世不一样,特别是宫里用的都是上好的蜂蜡。

蜂蜡在后世是用来做化妆品。

宝音喝了一口白粥,“谁说不要钱,光是铜的投入就有一大笔。”

国内缺铜,或者说从古时至今都缺铜。

上下五千年历史,青铜器可都超越五千年了,再多的铜矿也经不住几千年采。

更别说地下还埋了不少。

大清缺铜已经缺到跟倭国购买,要知道往前数倭国都是跟中原买铜的,从出口国到进口国可以想见这会儿有多缺铜了。

正闲聊着,她身边的太监进来禀报。

“明珠大人前来求见。”

皇帝心情不是很美妙,正用膳呢,就有人不开眼地来打扰。

那太监硬着头皮道:“听说是有要事求见娘娘。”

宝音“嗯”了一声。

[昨天人在二十里外一个人周员外的庄子借住。]

畅春园周边荒地多,原本的住户也被迁走了,最近也就是二十里开外商贾建的园子了,什么员外一听就是捐来的官。

她继续吃着早膳。

[见不见?不见怕是没那么容易打发。]

“朕这病重呢,贵妃要照料朕,哪里有空闲见他,让他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