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第3/6页)

只是没有料到走的这部分人在外面赚钱赚上了瘾,不想浪费时间回来秋收,直接让人带了钱回来请人。

本来青壮劳力跑得差不多了,这上哪里去请人?

误了粮食收成,完不成粮税征收说不定今年吏部评定得定个下等。

这可不得了,若是连续得下等下次得发配到一个贫困县去。

可密云县的钢铁厂背后有人,他们也不敢找上门,最后将难题丢给了昌平州府。

昌平州府一听说这事也麻爪了,下面税收不上来他也得受到牵连怎么办?

只好亲自去密云县商议下子,能不能停工十天,让人回去秋收。

和丰还未离开密云县,钢铁厂还未上正轨,他得继续盯着。

昌平州府的人请他去县衙一叙他是没有料到。

密云县令在县衙后院宴客。

酒过三巡后和丰总算是知道这次宴请他过来的目的。

“缺人收粮食?”

“这个好办,请人呐,去别的县城请啊。”

昌平州府和气道:“今年请人怕是来不及,这秋收就这几日,若是错过了粮食怕是冻死在地里了。”

光办路引就是麻烦事。

别看这会儿秋高气爽,再过个十来天一场秋雨气温直线下降。

和丰沉思片刻,“我们厂的火不能断。”

炼钢就是这样,火常年不能断,不然铁料子就废掉了。

“这样,我们厂最近新生产出一批收割机,下地实验后效果还行,不如试一试我们的机器?”

钢铁厂肯定不能只做钢轨,不想办法找财路肯定会死掉。

修轨道是个长期投钱工程,是个无底洞,若是不挣钱养活自己,钢铁厂根本活不下去。

起先钢铁厂是想生产农具,菜刀之类,请示上面后,上面说不能跟民间争利,还指派了任务,让他们生产收割机。

收割机是墨家学院研究出来的,需要靠马拉,马拉动车轮,车轮转动带着齿轮,齿轮带动收割机器将田里的粮食收割。

墨家学院建校后开始研究,研究到一半遇见了难题,还是去宣武门的耶稣教堂请了洋人传教士才帮着解决掉难题。

这边钢铁厂开始生产,那边皇庄的农学院就跟他们下了订单。

收割机还没出现在市面上就先被兄弟单位给消化了。

和丰想的法子就是先借用农学院订的这批收割机。

每台收割机一天收个十亩地是没问题,昌平州山多地少,收割机完全可以补充人力不足。

同时还能请墨家学院的师生跟着,看收割机可有改良空间。

和丰提的机器,昌平州府的官吏都没见过,听得是半信半疑。

酒足饭饱后,和丰请他们去看收割机如何工作。

一群官吏骑马去了地头。

平坦的田地里,一人站在马车上驱赶前方的两匹马向前走,随着马往前走,一个横躺的圆柱滚耙将地里的粮食压下,等滚耙子和后面的大铁箱子过去,地面上只剩下不到三尺高的根茎。

马车也不是只进不出,左边还有个出口,不要的秸秆从这个出口倒出来整齐地躺在地上。

昌平州的官吏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这个大铁疙瘩也太厉害了!”

和丰更正道:“是收割机。”

“不过这收割机也不是没有缺点,只能用在平地上,梯田和山地不能用,另外还需要马,牛的速度太慢了。”

牛是牵着走,速度取决于牵牛的人,马训练得好想走多快就有多快。

这在昌平州府通判看来全然不是问题,“马我们可以借,山地和梯田让人收,平地留给这收割机!”

昌平知州跟着点头,“没错,趁着天气不错,赶紧收了。”

收了税赶紧入粮库,今年的事就稳了,更不要说还在治下发现了这等利器,回头上奏朝廷也是他们的功绩!

平谷县,经过康熙十八年的地震后,此地民生一直没恢复。

今年开春,突然多了一批逃荒回来的人,县城内才算有些生气。

这日河上多了几艘大船,大船运送了几架奇怪的铁箱子停在了岸口。

纤夫卖力将船拉靠岸,岸边已经架起了一个巨大的滑轮组起重机。

这个设备出现在京城后,迅速在京城周边传开,实在是用来卸载重物太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