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吹牛不打草稿,思考不带头脑(第4/5页)

赵之敖不在家,林遇梵反倒过得开开心心自由自在,每天下班回来,都要再打几圈麻将。

这天打完麻将,她五哥林遇武来找她。

见五哥满脸喜气,林遇梵猜到可能有好消息。

他们到茶室去聊天。

林遇武报告了最新战绩:“昨天放出去两套房子,今天两套房都成交了。收回来2万,刚刚跟红玉对完账,钱给桂香了。”

林遇梵没想到卖的这么快,她问:“昨天才贴的广告,今天就卖完了?”

“对,一天卖完了。还有好几个想买的,我跟他们说,过两天会有新的放出来,让他们留意。接下来再推出2-3套,每平方英尺加价2块钱出售。”

林遇梵忍不住夸赞她五哥有经商天赋,但她想着如今买房的,大多都是从内地来港逃难的人家,她有些不忍。

“五哥,要不你别加那么多,这次加1块就好了。毕竟我们成本低。现在买房的人也都不容易的。”

林遇武不忍说她:“行吧,听你的。”

说着,他想起一事:“谢老板想找你聊一聊。”

“聊什么?”

“他那鞋厂之前是两拨人抢着买,现在是没人买。他都快气死了。现在好不容易有个老板想买厂房,但人家不给员工提供宿舍,所以,另外两栋宿舍楼新买家不要。谢老板估计是想问你要不要把另外两栋楼买了。”

林遇梵想想这个生意倒也不是不能做,便让五哥跟谢老板约下周末见面聊。

*

编辑部再次召开会议。

林遇梵照常去三楼做会议纪要。

会议开始,惯例陈主任把最近出版社的情况简单说了一遍,“目前趋势还是不太好,啸鸣的小说摆放位置不佳,这个礼拜销量有所下降。”

对此大家也没辙。

汪总编问上次会议后,大家有什么新的建议。

各编辑也都说了些换汤不换药的提议,总的一句话,好作品可遇不可求。

大作家看不上他们这么个小出版社,小作家的作品没有合适的广告位,又出不了头。

两难。

最后发言的杨品文挑了挑眉,微微有些得意:“我周末见了秦海。”

有人好奇:“你约到他了?”

杨品文:“当然。他跟我叔是多年好友。秦海答应介绍南锣和四木给我认识。”

林遇梵没听清是哪两个作家,她只是在速记本上随手写了几个同音字。

“南锣大家都知道是谁,四木你们可能有人不知道。”

四木?

林遇梵怀疑自己听错了,她抬起头看了过去。

见林遇梵那略微震惊的样子,杨品文更得意了。

“四木,你们是不是有人听说过。海城来的肯定知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眼尾往林遇梵这里扫了一下,“就今年,他用系列的抗日纪事,凭着一己之力,在海城文坛政坛乃至市井百姓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追凶事迹。影响之大,当时海城大街小巷都在讨论这件事。”

杨品文越说越激动,“这个四木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个大作家的别号。”

当事人林遇梵:“……”

有编辑点头:“卖香烟小女孩的故事么,《港明日报》报道过,因为那个小女孩逃到港城来了,很多人知道。”

杨品文:“所以,四木近期的影响力比南锣还要大。”

有人问:“四木是哪个大作家的别号?”

杨品文张了张手:“大作家目前更想用四木的名号,毕竟这个笔名,现在很火,而且人家是抗日追凶英雄,深受老百姓爱戴的。海城文化名人那么多往港城跑,《港城日报》还报道过,四木这个笔名有热度和认知度。”

有人质疑:“但是,如果四木是大作家的别号,他看得上我们群青这个小作坊吗?”

杨品文嘿嘿一笑,兰花指都翘上天去,“所以人脉这个时候是何其重要。秦海答应会帮我想办法。”

众人虽然看不惯杨品文靠屁眼上位的做派,此时也都不得不佩服他在人脉上的资源,比在座的都强。

毕竟能请到南锣就已经很厉害,再加上眼下最火的四木,起码短时间内能帮他们出版社把知名度打起来。

汪总编很是骄傲:“如果能拉到这两个大作家跟我们出版社签约发表作品,肯定能大大提升我们的知名度。品文你这次做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