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第2/5页)
在万云只需操心一个小摊档和小餐馆的时候,她可能还会顾忌朋友的所思所想,可现在她完全没那个功夫,时间很宝贵,她不愿意将生命浪费在这些事情上,她和周长城的新事业需要她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才能打开新局面。
对于公司的简单会计和出纳记账,这些都是万云可以做的,她和周长城商量过了,在最开始的时候账目一定要有单可依,不能跟一些小厂那样胡来。有不少厂子根本没有财务,也不用几张,全靠老板心中一本账,错了乱了无所谓,只要钱流进来,货流出去,中间有差价可赚就行,根本不顾税务工商那些事,但万云坚持要在最初时就养成好习惯,到后面才能长久健康发展。
计划是很美好的,但现实则需要不停调整。
从厂子买下来的那一日,所有的账目都是万云在整理,钱财物资和明细账全在她那儿,可一旦涉及到票据、纳税和补贴这些较为麻烦的事,就要请教专业人士,她的能力和精力都达不到。因为工厂现在还在起步,完全是雏形,所以他们决定暂时不请专业的会计,而想请江曼过来代为做账,等公司开始周转起来再另外做打算。
江曼听到万云的邀请不算惊讶,长城和阿云还算是有财务意识的人,很多小公司的创始人根本没有这种观念,意识不到数据是很能反应公司经营状况的,但他们把财会交给自己,是不是不对?她笑说:“阿云,我成日在广州,你把公司的这些报账交给我,不怕耽误事儿吗?”
其实刚开的厂子,订单量没上来,事情不算多,万云就建议她:“曼姐,你现在在广州的公司也算是稳定了吧?我看你每个月都要往深圳跑,不如考虑在深圳也开个分公司,拓展一下业务嘛。”
倒是这句话让江曼心动了起来,是呀,反正她每个月都要跟葛宝生见两次面,她每次来深圳见面的时间可以延长的嘛,现在葛澜慢慢长大,有了自己的同学玩伴,妈妈也在广州找到一帮老乡朋友,她其实完全可以将时间精力全然放在工作上,还能跟丈夫多相处,豁然开朗:“你说的也是!不过我暂时先接你这一单,拿回广州去做,现在传真、电话和呼机,联系方式都很方便,有什么事你就直接联系我。等接到三五个单子,我就考虑在深圳开个分公司,到时候可得麻烦你和阿城给我介绍客户了!”
万云笑言:“当然!”
新云城做的第一个订单,是去年时周长城在同行那儿签回来的塑料盒,这个订单的总价有三万,不高不低,也不算多有难度,刨除一切可量化的成本,他的毛利有九千,因此赚的钱勉强覆盖他那小半个月的开支。
不当家就不知油米贵,只有做了这一厂之主,周长城才知道原先昌江每个月汇报支出时,姚劲成那副勉强听下去的模样是什么感觉,厂租、商业水电、员工工资、设备维护、厂房修整、请客送礼等都是硬性支出,其他还有万云负责的票据,全是钱。
所以厂里的一切人员和支出都是按着最简单的方法去组建的,周长城招不起更多人手了。
原先周长城想着,等过了年就再招两个负责设备的熟手员工,但这下他是根本不敢招熟手的,只能在出货忙起来的时候,招在街道登记过的零工,也带了两个学徒工,因为学徒包吃住,但工资低。
而郭顺这人也真的从昌江辞职出来,投奔周长城。
周长城一时间不知道要夸他勇敢,还是要说他鲁莽,人有眼睛,是个人都能看到昌江是大平台,机会比他这个小厂更多。就是丁万里这个徒弟,曾经也有想法从老公司出来,看了一圈新云城的厂房后,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因为厂里的宿舍不够,周长城只好在郭顺的工资里给他多补贴了五十块房补,不过郭顺这个人的工资是花得值的,这人脾性温顺,只要有任务就能基本完成。周长城和他共事多年,在工作上很有默契,当在外头谈客户时,厂里的一些项目设计和报价,还有指点生产线,都可以交给此人。
第二个订单,很意外,是老罗介绍的那个福州老乡给的。
他介绍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做电子件的,一个是做出口家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