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第5/6页)
谢宛宁怔住了:“外祖父,为什么要给她画像……这是做什么?”
蒋余胜冷笑道:“之后你便知道了,快去吧,外祖父定是会为你报仇的!”
谢宛宁擦了擦眼泪,听了蒋余胜的话终于振作起来,立刻先去了。
而大乾皇宫垂拱殿之中,赵翊晨起批阅奏折。
大乾朝三日一朝,今日并不是上朝的时候,天际的启明星还隐约亮着,赵翊就已经坐于垂拱殿的书房之中了。
中书省送来的奏折已经堆满了万字锦地的紫檀桌,大乾朝疆域辽阔,百姓万万人,每年关乎民生的战争、闹匪、山洪、旱灾一类事时有发生,不论小事,奏折就已经多到看不完。
李继轻手轻脚地点亮了一盏绘金琉璃灯,看君上着朱红笔,已经勾了有十来封奏折了。他年少就跟着君上,见君上年幼就受高祖皇帝‘明君之德’的教导,为君勤勉,政事决不会假他人之手。君上自幼习武,精力充沛,每日看四五个时辰的折子都不在话下,否则如今大乾疆域怎会空前广阔,百姓安居乐业。他们这些追随君上多年之人看在眼里,心里都十分敬佩,亦对君上极其忠诚。
赵翊看一封大同地震的折子时,终于似乎有些累了,停下笔,李继端上一盏参汤茶,道:“君上,可要传膳了?奴婢让人备下了几样粥点,都是您惯用的口味。”
大概是行军养出来的习惯,君上平日饮食并不喜奢华,几样粥菜就够,口味也很清淡,菜多了他反倒是不高兴。
赵翊用手揉了揉眉心,早上折子看多了,他便没什么胃口了,道:“暂时不必,”又问,“司马文还没有走?”
他来批折子得早,还有人比他更早来,一大早起来便守在宫门口,等宫门开了就马不停蹄赶紧进来了。已经在门口等一会儿了。
刘继道:“还等着呢,怕是不见着您不会走的,您可要传见他了?”
赵翊听到此,有些无奈,他可以杀伐果断处置权贵家族,但古训有云不杀言官,他还真拿这些硬骨头不怕死,巴不得你给他一刀他好名流千古的谏官没有办法,何况还是谏官之首,硬骨头中的硬骨头,台院御史大夫司马文。
他道:“无外乎因朕想改革田税一事,让他先等着吧。”
虽收复了西北失地,百姓安居乐业,但是几场战事打下来,国库略有些空虚。便有工部侍郎郑石郑大人上了折子,奏明大乾税制弊端,土地兼并如何严重,且朝中冗官之相十分严重,虽然百姓的负担逐渐增加,可每年所得税收逐渐减少。赵翊本就在思索锐意改革,便将这位郑大人提为了中书舍人,令其草拟改革方案。
如此一来,朝廷保守党派自然便不同意了,赋税制度都是几百年老祖宗传下来的,岂可轻易变动,因此纷纷上书陈情。
可是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若是任由土地兼并继续,士族不纳税,那么天下之税将会越来越积压于百姓,朝廷赋税收入将日益减少,而大乾国力衰微便会由此开始。到时候边境若再有敌犯,国将不国。这位司马文便是其中反对的中坚力量,偏偏他是谏官之首,三朝元老,赵翊一时也奈何不得他。
李继道:“君上,还有知制诰钱大人同司马文大人一同觐见,说是为了您立后一事……”
赵翊眉梢微动。
知制诰钱复功,亦是台院御史中丞,也是言官中的硬骨头,对他立后一事一向关心,这两年为他立后,不知进了多少折子。以前顾贵妃和李淑妃在时,他便力争想让赵翊立顾贵妃为后,如今两人都没有了,虽然宫里有个王贤妃,但是钱复功并不看得上,他最近从汴京贵女中选了好几个贤德淑明,饱读诗书的,希望君上能从这几人中考虑立后一事,为此天天进宫,但赵翊自然不会顺从于他。
他道:“更不必理会,他既愿意等,就让他晒晒太阳吧。”
正是此时,冯远悄无声息地落在了地上,行礼:“君上,臣有急报!事关昭宁娘子。”
赵翊轻轻皱眉,对冯远招了招手,冯远便起身到了赵翊身侧。
片刻之后,赵翊听完了冯远的密报,眼睛微眯,殿内气息顿时有些凝肃。冯远立刻又跪下:“此事重大,可要微臣立刻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