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现金为王之绝杀孔老三(第4/6页)

在所有合作的公司里,凯康电子作为振华控股的战略合作对象,最为杜铁林重视。但凡凯康电子王江南想做的事情,杜铁林都会有所参与。继之前海外收购了一些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的科技企业之后,王江南这两年又加码投入到前段芯片制造业,只是前期投入巨大,资金链始终捉襟见肘。如此一来,加上股权投资,加上外部融资,振华控股俨然成了和凯康电子共进退的产业协作方。

在资金上的巨额投入,有时候难免让人误以为杜铁林把凯康电子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了。特别是一些暂时还不能装进凯康电子上市公司的外围投资,杜铁林都参与了,并且事实上,也正如王江南向杜铁林承诺的那样,这些外围投资的企业,同凯康电子形成了良好的产业联动,令凯康电子自主研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利越来越多,技术水平提升巨大。在制造业这一端,王江南和杜铁林精诚合作,这个产业链逻辑显然是走通了的。

只是如果仅仅依靠王江南和杜铁林的一己之力,这条道路艰难而漫长,依旧需要不断的资源投入,特别是海量的资金投入。有些还需要海外布局,牵扯到金额巨大的外汇调配,处处都是难题。事业做得越大,投入的资源也越大,风险也随之不可避免地产生。

王江南问杜铁林,后续怎么办?是不是干得有点猛了?

杜铁林说,你负责技术上的事情,钱的事情,我来想办法。

王江南又问杜铁林,人家都在海外收购地产文旅项目、入股海外金融公司,你怎么不去弄呢?

杜铁林说,你看我这块头,能跟人家比吗?咱几斤几两,出身何方,咱自己心里还不明白吗?

王江南说,你老杜这是客气话,就你这股蛮劲,要是你想干的事情,别人谁也抢不过你。

除了凯康电子,振华控股在其他制造业端的布局,也加强了。专做高端诊疗设备的联动医疗,专做高铁节电设备的寰宇智能,诸如此类的企业,振华控股陆陆续续又投资了好多家。只是这些企业都有一个最大的“弱势”,就是作为投资者,你的投资如何退出,始终是不确定的。明明知道这些是好企业,但这些企业无一例外,短时间内都不可能实现盈利,需要持续性投入。在既有的国内资本市场,一个还没有盈利的企业,它的上市之路是十分艰难的。作为此类企业的投资者,资金压力是很大的,能否扛得住,资金链的安全尤其关键。

振华控股即便再有钱,面对内部LP的压力,面对进一步募资的需求和盈利要求,还是要逼迫着你去赚一些热门的“快钱”,要去追一些明星企业,甚至于要求你在企业A轮B轮C轮的转换中赚钱,而这种类似击鼓传花的赚钱方式,又恰恰是杜铁林最“深恶痛绝”的。这些年下来,杜铁林始终想寻找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好办法,既能手里有钱好干事,又能不被过分的短期诉求而打乱节奏。但理想归理想,现实却太残酷了。

2017年的夏天,前前后后出了不少事情,金融圈的人自然最敏感。在这之前,振华控股被人笑话,说他们小富即安,应该是“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时候,杜铁林居然带领振华控股的兄弟们拼命地回笼资金。“钱有屁用啊,那么好的资产不去买,钱不花出去,怎么能增值啊?”“振华控股和杜铁林,就是一帮怂货,小农思想,注定做不大。”圈内的评论大抵都是如此。

没想到,风云突变,没几个月的时间,这画风就变化了。尤其是在“去杠杆”的大潮下,个别看似大到不能倒的“庞然大物”,亦遭“劫难”。搞了半天,原来之前的“一帆风顺,无所不能”,其实都是“艺高人胆大”,大鹏展翅,借风起势而已。这如今,银行抽你几次贷,或者不再让你借新还旧,再外部舆论这么一起哄,即使没事也变成有事了。

于是乎,一堆“牛鬼蛇神”涌向振华控股寻求合作,说穿了就是想来借点钱。振华控股充裕的自有资金,顿时成了圈内的“神话”和“香饽饽”。

起初,杜铁林遇见客人,倘若是平时不怎么来往的,也就一同叹叹苦经,打哈哈应付过去。反正出了这门,你们骂他“老狐狸”,只要不是当着他面骂,杜铁林压根就不会放在心上。但这三天两头的有客人来访,而且来的人体量一个比一个大的时候,杜铁林的内心还是起了些许变化。